释道冲
【注释】 佛涅槃:佛教指释迦牟尼死后火化,身体变成灰烬,称为“涅”,即涅槃。 双林:佛教谓释迦牟尼曾结庐于双林树下修行,故称。 蹉(cuó)过:错度,误度。 【赏析】 在山花烂漫、水色如蓝的春天里,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人们会感到非常高兴。而若有人要我说出这春天的美景和它给人的感觉,我却只能说:“这春天的景色美极了。”因为春天的景色如此美丽,我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如果有人说这春景之美与佛的涅槃相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语言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大意弄懂,包括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等,然后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正误。 本题中“看相扑”一句是全诗的起兴句,点明了题旨。第二句紧承上句写比赛的经过。“拳来踢去”,指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疾如飞”,形容双方动作迅猛快捷,好像飞一样。第三句是说:比赛结果到底由谁胜出呢?“阿谁”,即“那一个”
注释: 上尖竿:比喻高官显要。 百尺琅玕摩碧空,四方八面绝罗笼:百尺高的琅玕木直冲天际,四周八方都被它的威压所包围。 等闲进得竿头步,千圣齐教立下风:这是何等的威势!连千百位圣人都为之侧目,甘拜下风。 赏析: 此诗以咏物起兴,借咏“上尖竿”,赞颂了一位高官显要的威猛气势和不凡气度。 诗的前两句描写“上尖竿”之高大、挺拔,其气势之雄浑。后两句写这位高官显要如何令人敬畏。首句“百尺琅玕摩碧空”
【注释】 破袱:指被风吹开的衣襟。恶钳锤:比喻艰难困苦的生活。会苦时:遇到苦难的时刻。 【赏析】 《全唐诗》中共有五首题“别曹源和尚”的诗,这是第三首。此篇以“别曹源和尚”为题,是诗人在丙辰年(公元1056年)离开曹源后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前途的关切和祝愿。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画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曹源和尚的艰辛生活。 首句“破袱从东挟过西”,写曹源和尚的艰苦生活环境
注释:佛成道时,正觉山前失了双眼,凡是圣贤之人都是盲生,至今夜晚明星出现,谁肯向那地方行走。 赏析:此诗通过“佛成道”的典故,讽刺了那些眼不见心不烦、只知闭目装聋、不肯正视现实的人,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对黑暗势力的愤怒
注释:拼命来过蛊毒家,不曾喝过一口丧命。还剩下穷困的两手,一定要向各处去搔痒处。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晚年时写给他的老朋友曹源和尚的信中的一段文字。曹源曾为蛊毒所害,后被一位道士救活。这位道士告诉他说:“你之所以能从蛊中复活,是因为你身上有蛊气,蛊虫在你体内游走。如果你不信,我可以将你的蛊气放出。”于是,这位道士便用针刺破了曹源的手心,结果曹源立刻感到了剧痛。曹源知道
诗句:杖藜随处是乾坤,迦叶峰前便垛根。 译文:我拄着拐杖在任何地方都是天地间,迦叶峰前便有一座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旅途中看到壮丽景色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曹源和尚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杖藜随处是乾坤”来形容他行走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无论是高山还是低谷,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和谐。接着,诗人用“迦叶峰前便垛根”来描绘他眼前的山峰,给人一种巍峨壮观的感觉。最后一句“贪看烟峦三十二”
这首诗是诗人在灵隐听到曹源和尚去世的消息后,为曹源和尚写的开语录。 第一、二句:“三处移场定纪纲,曾无一字落诸方。” 这三处在灵隐山上的寺院中分别叫做灵隐寺、韬光寺和云居寺,这三寺分别代表了禅宗的不同宗派。诗人说:在这三大寺庙中,都留下了他留下的字句。但并没有一个字能够表达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字句虽然在这里存在,但是并没有传达出他的真正意图。这两句的意思是
【注释】 退灵隐京尹节斋大资相公坚挽辞免 丛林虚得誉,无一补宗门。 有误王臣鉴,徒沾圣主恩。 岂堪持鈯斧,只合傍云根。 默感始终惠,此生难尽言。 【译文】 丛林里空得名和誉,没有一点儿用来补宗门。 犯了君王的过失,只能沾了圣上的恩泽。 怎么担当这柄釕斧,只能靠近云的根部。 默默地感应到始终的恩德,此生难以说清。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
注释:在葛溪的深处定下了宗门的大法,任由乾坤大地荒芜。只要有棒子头上明亮的太阳,就没有人可以抵挡住临济和尚的解承当。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棒子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诗中“但得棒头明似日,可无临济解承当”一句,既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棒子的明亮,又巧妙地借棒子比喻了禅宗的教义,寓意深刻。此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