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注释: 回波乐 其三十一:这是一首描述修行者状态的诗。 1. 你今意况大聪,不语修道有功。 你如今的状态非常聪明,不说话也能修得正果。 2. 亦无二边不著,亦复不住太空。 既没有两边都存在,也不住在空的太空里。 3. 众生不解执有,只为心里不通。 众生不明白执着于有,只是因为心里不通。 4. 迷人已南作北,又亦不辨西东。 迷惑的人已经南北颠倒,又不知道东西的方向。 5. 念个痴人学道
【注释】 回波乐:一种曲调名。 十八:指《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的第八十八首。《乐府解题》:“‘回波’者,言舞人行步回旋之貌也。” 自有:自然有。 无用身:无用之人。 有用体:有用之躯。 子细:仔细。推寻:探究。几许呆:有几分傻气。 佛性五荫:佛教语,指眼色、耳鼻、舌、身、意五种生理感觉。五荫是佛教徒修习禅定的基础。 眼看心不解:意思是眼看见的是佛,心却不明白佛的意思。 求有为:谋求功名事业
注释: 1. 回波乐:一种古代诗歌的体裁。 2. 他见见我见:意思是说,我看到了别人,也让别人看到了我。 3. 二见亦自见:意思是说,即使我们没有看到对方,但对方的存在也使我们能够感知到自己。 4. 手把车钏镜:手拿着车轮的装饰物(镜子),整天地向外看。 5. 唯见他长短,不肯自洮练:只看到他的优点和缺点,不愿意自己去修炼自己的品德。 6. 竟竟口合合:终于,他的嘴巴闭合了。 7. 犹如冶排扇
诗句逐句释义 1. 世人重金玉,馀希衣内珍。 - 世人重金玉:指社会上许多人重视金钱和珠宝玉石等贵重物品。 - 馀希衣内珍:指除了金银玉器之外,人们还希望在衣服里面能找到一些珍宝。 - 注释:这里的“珍”可能指的是珍贵的衣物或装饰品。 2. 细细辞名利,潮渐远嚣尘。 - 细细辞名利:形容人们逐渐远离那些追求名利的纷扰。 - 潮渐远嚣尘:像潮水一样渐渐远离了那些喧嚣和尘埃。 - 注释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回波乐·其二十二》,全诗如下: ``` 回波乐 其二十二 王二与世人,俱来就梵志。 非为贪与赏,与你论愚智。 凡夫累劫中,不解思量事。 见善不肯为,见恶喜无睡。 昏昏似梦人,未饮恒如醉。 ``` 注释: 1. 王二与世人:指王之涣自己和其他人。王之涣是唐代诗人,以豪放的诗风著称。 2. 俱来就梵志:一同来到这个地方或某个目标,这里的“梵志”可能是指修行者或者有高远追求的人。
回波乐其二十八 一旦游尘境,念俗爱荣华。 不觉三涂苦,八难更来遮。 飘流生死海,托受在毛家。 食刍无厌足,头上著绳麻。 释义:一旦我步入尘世,便思念那些世俗的荣华富贵。不知不觉中,我已陷入痛苦的轮回之中,遭遇种种苦难。在生死茫茫的大海中漂泊,我的命运仿佛掌握在了某个家族或家族的后人手中。他们给我提供食物,但我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总是嫌我吃得太少。头上还戴着粗麻制成的绳索
【注释】 回波:即回风。比喻人或事物所起的反应。 其二十六:指《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回风歌六首》,共六首,其中第二十六首是这首诗。 恶名:坏名声。 四大: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世界,合称“四大”。 信你痛谤诽:相信你会痛骂诽谤我。 你自之于我:你对我有何影响? 无气味: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赏析】 此诗写诗人面对恶名的无所畏惧的态度,表现了诗人对恶名的蔑视
注释:壮年凡几日,死去入土庵。壮年是指壮年男子,即壮年男子有几天寿命呢?死去之后会进入坟墓。死去,指死后,死后进入墓地埋葬。 论情即今汉,各各悉痴憨。谈论情感的,就是现在的人类;各自都愚昧无知。论,议论、讨论。情,情感。汉,这里指的是人类的后代。 唯缘二升米,是处即生贪。只因为两块升米,到处都会产生贪心。唯,只有。二升,古代量器容量单位。是处,处处,到处。生,产生。 礼佛遥言之,彼角仍图摊
【注释】荣利:名利。皆悉争,指人都争相争取。荣利皆悉争,畏死复贪生。都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争名夺利,又怕死亡又贪图活着。 心神为俗网,蠢蠢暗中行。世俗的名利是束缚人的网,人就在这网里忙忙碌碌地走。 寄言虚妄者,何日出迷坑?劝告那些追逐虚幻的人,什么时候才能从迷惘中醒悟出来呢? 赏析:此诗讽刺了那些只追求荣华富贵而不顾生死安危的人;劝诫人们不要被世俗名利所迷惑
注释: 若能无着即如来,身体中藏有无尽的宝藏,自然就会展现出来。 一切的生死都已经被消灭,不会再畏惧受到胎胞之苦。 在短暂的时间内不要忧虑,父子相见时就像拥有珍贵的财富一样。 所有的恶魔外道都成了他的仆人和随从,众神在空中为他唱歌并唱赞美之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诗歌,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境界,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中描述了一个修行者通过修行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