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无用身,观他有用体。
子细好推寻,论时几许呆。
佛性五荫中,眼看心不解。
终日求有为,屈屈向他礼。
【注释】
回波乐:一种曲调名。
十八:指《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的第八十八首。《乐府解题》:“‘回波’者,言舞人行步回旋之貌也。”
自有:自然有。
无用身:无用之人。
有用体:有用之躯。
子细:仔细。推寻:探究。几许呆:有几分傻气。
佛性五荫:佛教语,指眼色、耳鼻、舌、身、意五种生理感觉。五荫是佛教徒修习禅定的基础。
眼看心不解:意思是眼看见的是佛,心却不明白佛的意思。
求有为:谋求功名事业。屈屈:屈曲。向他礼:屈从地向他行礼。
【赏析】
这首《回波乐》,是唐教坊大曲名之一,属于宫调曲,属正宫。其词牌名又作《回霞乐》《回波乐》《回波曲》《回波乐》《回波》。本曲内容多写歌舞杂戏,但以歌舞为主。
第一句,“自有无用身”,说那些没有用处的人,自己也知道没有用。这里作者用了反衬手法,把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与“无用身”相对照,突出了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的特点。第二句“观他有用体”,说那些自以为有用的人,其实也有他们的用处。这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发挥,也是作者的观点所在。第三句“子细好推寻”,“子细”二字,是作者提醒读者认真思考的提示。而“好推寻”则表明作者要人们去探究、去寻找其中的奥秘。第四句“论时几许呆”,是全曲的总纲,也是作者的中心观点,即认为世上那些自以为有用的人都有些愚蠢可笑之处。这四句是总起句,是全篇的主题思想。
以下几句则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佛性五荫中”,说佛性存在于人的五脏之中,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功能。这里所说的“佛性”,指的是佛教中的本性或本质。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本来是清净无染、圆满不缺的,但因为后天的贪念、烦恼等障碍,使得这种本性受到蒙蔽,从而产生了痛苦和迷惑。因此,修行佛法的人就是要通过修行来消除这些障碍,恢复本性的清净和圆满。
“眼看心不解”,是说虽然眼睛看到了佛性,但心却无法理解它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虔诚信佛的,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佛性的真谛。他们只是口头上说说要修行佛法,实际上却做不到心诚意正、言行一致。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他们失去信仰的根基。
接下来的两句“终日求有为,屈屈向他礼”,则是在强调那些追求功名事业的人的愚昧无知。他们整日想着如何能够获得成功和地位,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去巴结奉承他人,以求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然而,这样的行为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卑微和可笑。因为只有真正懂得佛性的人,才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那些追求功名事业的人,却忽略了这一点。
这首诗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行为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之情。同时,它也鼓励人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提升,而不是仅仅为了外在的成功和地位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