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把握形象特点;然后仔细阅读诗句并利用诗中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要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意。 魏孔时过幽兰寺:魏孔时是唐代诗人,名不详,字不详,号东川,约公元七五五年前后在世(一作公元756年前后在世),成都人,与韦庄、郑谷同为前蜀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与郑谷齐名,号称“郑郑”
【注释】 颂:歌颂。卓锡泉,即卓锡泉寺。 卓锡:梵语译音,意为佛祖将锡杖投地而坐之意。 泓然:清澈的样子。 西湖:位于杭州城西的西湖。 浸:浸泡。 道人:指僧人。 趺(fú)坐:盘膝坐下。 云间古石头:寺庙前石上刻有佛像和诗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卓锡泉的秀丽景色与幽静的寺庙环境。首句“卓锡泓然一脉流”形象地描绘了泉水的流动,如同佛祖在云端投下锡杖一样,清新而神秘
注释:嘲笑我还想通过文字的障壁,多君早就能穿透语言的难关。 相逢在树色、鸟声间的路上,不停留于儒冠道服之间。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罗文止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以“笑我欲离文字障”起兴,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多君早透语言关”则是对友人才华的赞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敬佩之情;“相逢树色鸟声路”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美好回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和白沙》,以下是逐句释义: - 大道平平孰省行:大道(指佛教的修行之道)平坦、宽广,但谁能够真正理解并践行呢?“孰省行”指的是谁能真正领悟并实行。 - 出家须放世情轻:出家(即放弃世俗生活,追求精神上的修行)需要放下对世间情感的执着。“世情轻”是指放下那些世俗的情感和烦恼。 - 古人尽是诃多事:古人(古代人)常常被批评为多愁善感、过于纠结于世俗之事
【注释】 莫贪人爱畏人憎,枉己从人古不能。 折钝利刀轻出匣,缠枯芳树乱牵藤。 雪山六载方成佛,云水孤踪始是僧。 且学声闻甘自了,三条椽下对寒灯。 【赏析】 《和中峰山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作者的禅心、佛意。 “莫贪人爱畏人憎,枉己从人古不能。”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贪婪别人的喜欢和讨厌,也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违背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告诫人们要坚守本心
这首诗描绘的是游祥云岩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景物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初日高岗快振衣 —— 第一句诗描绘了游人站在山岗上欣赏初升的太阳,心情愉快地整理衣襟的情景。"初日高岗"形容阳光照耀下的山峰,"快振衣"则表达了诗人想要借此美景振奋精神,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遒然身世两忘非 —— 第二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忘却了世俗烦恼
【注释】 戊子:唐武宗会昌六年,即公元846年,是诗人隐居于神光山的一年。 青山绿树透神光:青山绿树映入诗人眼中,仿佛有灵气。 几度:几次。 挂瓢:指隐士的生活。 凭几:倚靠在案桌上。 闲名:闲适的名称。遗身累:摆脱世俗的纷扰。 得趣长:获得的乐趣无穷无尽。 赵州:唐代和尚从谂,字普寂,号赵州,住持河北赵县禅定寺,人称“赵州古佛”。 百二:形容地位很高。 但知:只知道。 住处免奔忙
彭印周书斋偶得 竹深鸟语喧,日出花生妍。 城外人家少,清幽得自然。 有僧来问讯,客至总谈禅。 茶罢丝桐响,闲情寄七弦。 注释: 彭印周书斋偶得:彭印周的书斋偶然得到的一首诗。 竹深鸟语喧,日出花生妍:竹子深处鸟儿鸣叫,日出时分鲜花盛开。 城外人家少,清幽得自然:城外的居民很少,环境清幽自然。 有僧来问讯,客至总谈禅:有僧人来问候,客人到访总要谈论禅理。 茶罢丝桐响,闲情寄七弦:喝完茶后琴声悠扬
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李白所作,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游龙川霍山 浪著芒鞋到处游,乡关佳境足方投。 已讶石塔凌云起,更喜瑶池绝顶流。 方广大岩狮子口,玲珑异穴天龙头。 惟怜墨客登临少,佳句蓝乔孰匹休。 注释: - “浪著”:形容穿着草鞋四处游走,随意自在的生活态度。 -“芒鞋”:指草鞋,一种轻便的鞋子。 -“到处游”:指四处游玩。 -“乡关”:家乡,故乡。 -“佳境”:优美的景色或环境。
神光山 两年病骨寄招提,方补名山七字诗。 北嶂摩天瞻帝极,西峰拔地护神居。 万家灯火城临水,几处园林月到池。 莫问神光往日事,盈眸物色静中移。 释义: 神光山:指的是神光山,一座著名的山峰或山脉。 两年病骨寄招提,方补名山七字诗。 两年:形容时间的长短,这里指两年的时间。 病骨:比喻身体虚弱、病弱的状态。 寄招提:寄居在寺庙里。 方补名山七字诗:意思是正在努力创作关于这座名山的七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