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万杰
【注释】 托旷观以适性,聊纵目而怡颜:在广阔的空间中寻求自己的性情,随意眺望以愉悦心情。 闲随罔两酬答,动与太虚往还:闲着无聊时,就跟随那些飘忽不定的影子去应答它们,和宇宙中的虚空来回游移。 罔(wǎng)两:飘忽不定的影子。 太虚:指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静坐时偶有所感而作的抒情小诗。诗的前两句,“托旷观以适性,聊纵目而怡颜”,意思是说,我借助辽阔无垠的天空来使自己的心情得到舒展
瞻六堂即事十首 罗万杰创作赏析 诗中描绘的是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宁静的夜晚,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生命的宁静与和谐。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清宵静几相对,落日茅檐自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注释】 常依:经常。木石:这里借指山林。静:静处。颇爱:很喜爱。禽鱼:鸟和鱼。雅趣:高雅的情趣。勺(sháo)水:一杯水。幽涵:深远含蓄。雅趣:高雅的情韵趣味。澹(dàn):淡,淡泊。高怀:高尚的情操。 【译文】 我常常依傍山林岩石来习静,也很喜爱观赏飞鸟游鱼以相伴。 一杯清水蕴含着深远的含蓄,青山隐隐入画让人心生高远的情怀。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秋夜坐月时的心情与感受。首联两句写景
秋夜坐月偶成四首 兀坐蒲团一个,啜馀茗粥七瓯。 竹色偏宜静夜,松声最喜清秋。 【注释】 兀:孤独的样子,独处。 蒲团:蒲叶编成的坐垫。 啜:喝。 馀:余下的。 竹色:竹林的颜色。 竹影:竹子的影子。 竹色偏宜静夜:竹林的幽静和凉爽适宜于宁静的夜晚。 清秋:秋天清爽的气候。 【赏析】 《秋夜坐月偶成四首》为南宋词人陆游晚年的作品之一。此诗以“兀坐”开首,点出“坐月”的主题,然后从环境到心境
【注释】 瞻六堂:指看六堂的书。即事:即景而作。醒:清醒,有神志。奇书:奇书异籍。蕉鹿:比喻虚幻的帝王。输与:比作……。蠹鱼:蛀虫的别名,喻腐儒。 【赏析】 《览物七首》,据王维自注,是王、杜甫、李白等七人同游终南山作诗的题记。此篇是其中第一首。诗人在终南山游玩,看到许多奇珍异草,便写了这组即景诗,抒发了他对名利地位淡泊明志的思想。 首句“阅物一双醒眼”,意谓在观赏自然万物时
【注释】 六堂: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颠须从众呼应:指人须顺从众人。 热:指炎热。 因人转移:由他人而改变。 此意:指这种态度。 非关傲俗:不是表示自视清高,不与世俗为伍。 癖性:癖好。 医:治疗。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于“六艺”的态度,表达了他随波逐流,不与世俗相争的思想。 首句“颠须从众呼应”,是说在人世间,必须随大流,顺应潮流。“热不因人转移”
【注释】 坡公:指苏东坡(东坡)。庞老:指黄庭坚。 【赏析】 这首七绝,是借“种菜”和“入山”来比喻“我”与苏、黄二公的友谊和志趣,表达了自己对苏黄二公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平易通俗。 首句点明了诗人与苏、黄二位大文豪的关系;第二句则表明了作者与二公志趣相投,有共同的志向;第三句用典表明二人志趣相同而生活各异;最后以梦为喻,表明自己的理想境界。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含蓄隽永
秋夜坐月偶成四首 炉烟细细浮几,花影离离摇窗。 过眼浮云一点,照襟明月千江。 注释:炉中的烟雾轻轻漂浮在几案上,花朵的影子在窗户周围摇曳。眼前的云朵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而月光则洒满了整片江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中秋夜景图。诗人通过炉烟、花影、浮云和明月等意象,展现了秋天夜晚的静谧与美丽。同时,诗人也在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感慨
瞻六堂即事十首 有树偏宜水映,无花不傍栏开。 香残偶值僧去,茗熟恰逢客来。 注释: 1. 有树偏宜水映:这里的“有树”指的是树木,而“水映”则意味着在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 2. 无花不傍栏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没有花朵不靠着栏杆开放。也就是说,只要有花的地方,都会有栏杆的存在,让花朵得以绽放。 3. 香残偶值僧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花香已经渐渐消失时,偶然遇到了一个和尚离开了
瞻六堂即事十首 香焚一室宜静,月到中庭渐幽。 蝶梦初生榻上,莺声忽过枝头。 注释:在香炉前焚香,让整个房间都弥漫着香气,这会让环境显得更加安静。月光洒进庭院,使得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加幽深。蝴蝶刚刚在榻上开始做梦,突然一只小鸟的声音从树枝上传来,打破了这个宁静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夜晚场景,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诗人通过观察和想象,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