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邦奇
诗句如下: ```朱履曲 子房从赤松子游托也 廷尉司,萧何械系。 未央宫,韩信诛夷。 那英雄、早已见先几。 赤松子、人何在,黄石公、数真奇。 知情的,只有个越范蠡。 ``` 译文如下: 《朱履曲·子房从赤松子游托也》是明代韩邦奇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刘邦(子房)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萧何等人的故事。其中描述了刘邦被诬陷、关押、最终成功起义并建立汉朝的场景。
诗句释义: 1. 我也曾,披金甲、坐镇玉关。 - “金甲”指华丽的盔甲,这里暗示着尊贵和权威。 2. 我也曾,步玉阶、侍讲金銮。 - “玉阶”代表皇宫中的台阶,“金銮”则是指皇帝所坐的龙椅。 3. 都是一场傀儡,闹喧喧。 - “傀儡”指的是没有自主意志的人或动物,这里比喻那些身居高位而缺乏真实情感和智慧的人。 4. 也未必山林好,也未必省台安。 - “山林”通常指自然景观
踏莎行·客中清明 【注释】: ①莎:一种草。 ②客中:指旅途中的异乡客。 ③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初。 ④万点、千条:形容花的多而密。 ⑤赤叶霜枝:红色的叶子和像霜打一样的树枝,形容秋色萧瑟。 ⑥旧冢:已故人的坟墓。 ⑦笙歌:吹奏乐器的声音。 ⑧新坟:刚刚下葬的新坟。 ⑨酒泉:指美酒。 ⑩反著:反而映照或表现出。 赏析: 《踏莎行·客中清明》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这首词上片写清明时节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 雁儿落联得胜令 闽中秋邀杨乔夫饮弘治乙夘 斫霜螯,紫蟹鲜。 倾秋露,芳樽满。 小园中,绿橘垂,疏篱下,黄花绽。 碧亭亭、窗外两峰寒。 却不觉、身在瘴江边。 注释:本诗的第一段描述了作者邀请杨乔夫在中秋节一起饮酒,他们品尝了美味的霜螯和紫色的螃蟹,欣赏着秋天的美丽景色,包括绿色的橘子和黄色的菊花。同时,窗外的两座山峰显得格外清凉。然而
【译文】 在绵长的搭絮边城春到的很迟,太阳慢慢落下荒芜的台。望着遥远的天空极目凄迷,春天过去边山的花还没有开。面对寒酒百感丛生。家乡万里,白发还催人老,何处才是渭水,秦城中积雪覆盖,红崖上没有飞来的大雁。 【赏析】 《踏莎行·柳》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写情咏怀,全词语言清新自然,含蓄委婉,感情真挚动人。 “绵搭絮”三句,以景写情,渲染了边城的春意阑珊
【赏析】 此词写秋夜怀人之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清江引”是宋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这首词的题序中说:“秋夜闻邻笛有感,作《清江引》。” 起句“银箭催更天渐晓”,点明季节、时间。“银箭”即漏刻中的箭,这里代指时辰。“催”字,表明时光催促得急。“天渐晓”三字,则表明天已破晓,说明词人听到的笛声是从邻居家传来的。“金井梧桐落劳”,“金井”是指井栏,井栏多用黄金装饰。“梧桐”即梧桐树
【释义】 朱履曲边城夜雨:穿着华丽的鞋子,漫步在曲径通幽的边城,深夜里下着淅沥的细雨。 对寒灯、边城今夜:对着一盏冷清的灯火,在边城的夜晚里度过。 望长安、家山在那些:望着遥远的长安,我的家乡在哪里呢? 雁南归、人没个去时节:大雁向南飞去,而人们却没有一个可以回去的时候啊。 风瑟瑟,催残漏,雨潇潇,打红叶。多管是、替愁人来添闷也:风吹得萧索凄凉,催促着残漏的滴答声越来越急促,又是一场绵绵的秋雨
寄生草·晋阳怀归 晚霜遥、玉垒寒,晚云多、金台迥。想莼鲈、禁不得西风动。 对莺儿、弹不出南薰弄。望烟霞、丢不下东山景。急归来、却早是白头人。 到此时、看破了黄粱梦。 注释: 1. 寄生草:一种古代的诗体,以七言四韵为主。 2. 晋阳:今山西太原。 3. 怀归:思念故乡。 4. 晚霜遥、玉垒寒:傍晚时分,霜气弥漫,山峦显得寒冷。 5. 晚云多、金台迥:傍晚时分,天空中云彩繁多
以下是对这首诗《水仙子·同州道中怀古》的逐句解释: 落花不见采莲舟。乱柳难寻沙苑楼。莎青白冢清明后,长春宫,麋鹿游。 - 译文: 落英缤纷却难以寻觅曾经的采莲船;杂乱无序的柳树难以寻找沙苑楼上的痕迹。在清明节后,青莎覆盖的墓地显得凄凉,春天的长春宫内,麋鹿自由地漫步。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同州道中所见的景象与感慨。开头两句“落花不见采莲舟。乱柳难寻沙苑楼”直接点明时间背景和地点
注释: 满庭芳 送宗周举人已已京师 阳关柳新。玉河波暖,燕阁春深。斜阳满目增愁闷。 别酒重斟。北邙坂,英雄休问。霸陵桥,芳胜休寻。越兜起,离人恨。 似这等、浮名绊引。只待长卧华山云。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满庭芳·送宗周举人已巳京师》中的诗句。全诗如下: 满庭芳·送宗周举人已巳京师 阳关柳新。玉河波暖,燕阁春深。斜阳满目增愁闷。 别酒重斟。北邙坂,英雄休问。霸陵桥,芳胜休寻。越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