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洵佳
诗句释义与翻译- 春秋时局:描述战国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 - 吴札听歌秦:吴国的使者听到秦国的音乐(可能是通过歌声),认为秦国的声音宏大而优美。 - 决为夏声大:决定秦国的国力足以征服夏朝,暗示秦国的强大和野心。 - 秦穆霸西戎:秦穆公(穆)在西部的戎族中称霸,但未能征服中原的中原国家。 - 骎骎欲自强:“骎骎”意为快速、急切地向前发展。这里指的是秦国想要迅速强大起来。 -
【注释】 周秦诸子:指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著名学者,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七国纵横时:指战国时期,各国间进行合纵连横策略的时期。 奇才草野伏:指那些隐居在民间,不被当时社会所重视的杰出人才。 长揖入深山:形容学者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著书藏满屋:形容学者潜心研究学问,家中藏书丰富。 申韩尚刑名:指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老庄外尘俗:指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
项羽掘始皇冢 项羽,即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在秦朝末年领导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五帝是指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他们分别统治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和中央的五个方位。三王则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陵寝遍九州,从无发掘者。 秦始皇陵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这首诗是明朝末年,魏忠贤专权时期的作品。他为了自己的私利,陷害了许多正直的官员和百姓,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这首诗就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讽刺和谴责。 首句“魏阉煽虐时”,直接点明了主题,指出魏忠贤当权的时期正是他煽动暴虐的时候。接着,“士夫太无耻”和“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两句,进一步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接下来的诗句,“生祠遍九州,举世从风靡。不特廉耻亡,直是人心死
晏平仲(晏子),齐国的贤臣。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不畏强权,受到齐景公的信任和重用。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还积极参与政治斗争。 崔杼杀死了齐庄公,晏子在庄公的尸身边哭泣。他劝国君死就死了,但说国君不是他一个人。他说:“那些跟着死的,大多都是受宠幸的人。”他指责太史氏为什么执简甘诛戮。 他的弟弟和哥哥一共死了三人,他挺然无畏缩。孔子称颂他的为人,久敬与人交。订交泛言人,善恶随所遭
鲁仲连 战国时期有一位高士名叫鲁仲连。 身处危城中,志气独自屹立不倒。 不背叛虎狼秦,坚守大义非常坚定。 然而也有天赐之幸,无忌突然来到面前。 他一战击退秦军,使邯郸得以保全。 否则孤城将被攻破,先生也会羞愧难当。 不只羞愧颜面失,首祸也将归咎于他。 空口说白话,实际成效显著,成就有天命加持。 只有心胸豁达旷远,才能视富贵如云烟般飘渺。 功成却不求奖赏,所以被誉为高贤
贾生 西汉右文治,间气产名儒。 一推贾长沙,一推董仲舒。 其实王佐才,董犹逊不如。 董氏谈王道,理尚悬诸虚。 贾生论治道,剀切握其枢。 苟施诸实事,七国害先除。 其馀推本图,治可返唐虞。 惜哉忤绛灌,谪向长沙居。 郁郁赍志没,身后丛毁誉。 东坡好论人,曷不以身试。 时当熙丰朝,荆公正言利。 章惇吕惠卿,附和俱得意。 何不迎合之,而亦触其忌。 放逐老江湖,与贾复何异。 责己固已疏,责人无乃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及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具体语境去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观点,抒发的情感等。 “坡公逃禅”一句是说,苏轼晚年才逃避佛教。“苏张”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这里借指苏轼的政敌。他们曾因政治上的派别斗争而相互攻击为苏秦张仪。苏轼早年就锋芒毕露,锐于进取,故有“苏张”之称;“程子讥坡公”是说
华墅竹枝词三首·其三“高乡最怕旱成灾,水种虽多未肯开。”。这句诗描绘了旱灾对农民的严重影响,即使有丰富的水源也无法种植。赏析如下: 1.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 干旱的影响:旱灾直接导致了农作物无法生长,这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影响。诗句中描述的情景是典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计的威胁。 - 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古代,农业依赖于足够的水资源来维持作物的生长。这里的“水种”指的是使用水来进行灌溉
诗句解析: 1. 妖云黑眚空中过,疫鬼被发当门坐。一家疫死两三人,竟有全家剩一个。 - 解释:诗中用“妖云黑眚”来形容灾难的来临,而“疫鬼被发当门坐”则形象地描绘了疫情中的恐怖气氛。描述一家之中有人因疫情丧生,但最终只有一个人幸存下来。 2. 一个买棺出外走,皇皇然如丧家狗。家中死人无人守,涕泣请邻人,邻人尽摇手。 - 解释:这两句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表现了疫情带来的混乱与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