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洵佳
注释: 由来苦志鬼神通,傀儡牵丝在暗中。——自古以来,那些刻苦读书的人,他们的志向是与鬼神相通的,就像傀儡线那样被操纵着。 葆得此心无愧怍,阮郎从不哭途穷。——保持这种坚韧不拔的心志,就不会感到有什么愧疚;阮籍也不会因为人生的道路走到尽头而哭泣。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少年人解答用功之苦而作。诗中指出了用功之苦在于“鬼神”和“途穷”,劝勉少年人要坚韧不拔,保持这种“此心”。
注释: 劳心焦思十年多:劳心焦思,形容用功之苦。十年多,表示时间很长。 一第无名唤奈何:一个官职没有,叫自己怎么办呢?一第,指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 想到黄金曾卖赋:想到过去为了得到富贵地位,曾经卖过《子虚赋》。 此身原不算蹉跎:此身,指自己的身躯。蹉跎,消磨时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描绘作者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表达了他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 第一句“劳心焦思十年多”
清昼抛书倦欲眠,正当荷净纳凉天。 诗句释义:在宁静的白天,诗人放下书本,感到疲倦,想要入睡。这个时候,正是荷花盛开、清凉宜人的时刻。夕阳西下,映照在桥上的影子,给诗人留下了一个孤独的形象。 注释:清昼,指白天;抛书,放下书本;倦欲眠,感到疲倦,想要入睡;纳凉天,即清凉宜人的天气;桥西影,指夕阳西下的桥上的影子;诗人立晚烟,即诗人的身影融入了晚烟之中。 译文:在宁静的白天,诗人放下书本,感到疲倦
驿柳和慰三作 其二 青袍年少太风流,自到阳关动客愁。 阅尽炎凉芳性倦,不因沦落亦低头。 注释:青袍:青色的官服,古代官员常穿青色衣服。阳关:指甘肃敦煌西南的阳关,古时出塞去西域,必经此关。这里泛指边疆。和:同“荷”,以……为衣。 译文:穿着青色官服的青年太有才华(风度翩翩),自从到了边塞(阳关),内心就充满了离别之愁。(他)经历的太多炎凉冷暖人情世故,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
狂风三日夜,花枝摧折殆尽,诗以唁之。 【注释】: 1. 唁:慰问,哀悼。 2. 三日夜:形容时间之长和风势之猛烈。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风雨摧残花朵的哀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首句“狂风三日夜”直接点明时间与天气,展现了风雨肆虐的景象。次句“花枝摧折殆尽”,则形象地描绘了风雨对花朵的影响。第三句“诗以唁之”则是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大自然遭受破坏的哀悼之情
注释:北窗高卧,静静地,没有一丝风声。三伏天曾未感受到夏天的热气侵扰。灯火映照出新凉的夜晚,一窗明月洒下淡淡的花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新秋时节静卧北窗的闲适生活。诗中通过描述“三伏”时节的炎热和“灯火新凉夜新永”,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一窗明月”的景象,展现了夜晚的美好与宁静,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秋夜不寐二首其一 罗衾梦醒夜三更,一点凝釭万籁清。 知是天高霜未降,虫吟犹带早秋声。 注释: 罗衾梦醒夜三更:罗衾是指用丝织品做成的被子。梦醒,指从梦中醒来;夜三更,指深夜。 一点凝釭:指蜡烛的烛泪凝聚在灯台中间,形成一点光亮。 万籁清: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清,寂静、清净。 知是天高霜未降:知道是因为天空很高,所以没有下霜。 虫吟犹带早秋声:虫鸣声中似乎还夹带着早秋的声音。 赏析:
诗句解读 1 “米贵如珠唤奈何”:这里的“米贵如珠”形容粮食昂贵,如同珍珠般稀有和珍贵。而“唤奈何”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叹息的心情,因为即使知道粮食的珍贵,却无法改变现状。 2. “插秧况少雨滂沱”:这句话描述的是农民在插秧的时候,恰好遇上了大雨滂沱,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活动。这反映了农民的困境和他们面临的挑战。 3. “苍生呼吁愁无告”:这里的“苍生”指的是广大的人民
注释: 有人询问少年用功之苦,我写五绝诗示给他看。第五首 科举考试的制度已结束,我被贬谪到这偏僻的地方听天由命。 子孙虽愚,但一定要读书;文章虽新,也一定通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劝勉少年努力学习的诗。 诗的开头四句,诗人以自己遭遇不幸来激励年轻人刻苦学习,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沮丧气馁。“制艺衡才运已终”一句,说明科举考试已经结束了,作者被贬谪到这偏僻的地方听天由命。这里
【注释】: 窗:窗户。夏楚,指用竹制的戒尺。棒喝:佛教语,以棒击人,使人醒悟。“自家头上不曾饶”句,是说即使有人要打我,也打不到我的头上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少年时代写的五律诗中的第三首。前二句写自己刻苦读书,不怕辛苦;后两句写自己不向恶势力屈服,有骨气。诗中“夏楚借来同棒喝”一句,意在说明自己虽然受到别人的责打,但决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