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洵佳
萑苻群盗靖吴中,贴席讴吟万口同。 假使当年俞借寇,两江名宦又添公。 注释: 闻人述赵展如中丞事感赋二首 其二: 这是诗人对赵展如中丞事迹的追忆和感慨之作。“闻人”指诗人的朋友。“述”即叙述、述说。“赵展如”字仲孚,为明弘治时进士,官至南京右副都御史。 萑苻群盗靖吴中, 意思是说,在江南一带,有盗贼作乱,朝廷派了一位姓赵的大臣前去治理,很快就将叛乱平息。这里用“萑苻群盗”比喻那些叛乱的人。
释义:人生三十岁,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此时更应该与命运抗争,努力追求自己的功名。 注释: 1. 人生三十空前程:人生的三十岁时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去浪费了,应该珍惜时光,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2. 此际尤当与命争:此时更应该去与命运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3. 陈箧发书锥刺股:把自己所有的书籍都拿出来阅读学习,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刺激读书的热情。 4. 彼哉苏季尚成名
【注释】 被:披。裘:皮衣。节序:节气,时令。愆:过失,差错。知了:蝉。檐前:屋檐下。宵来:夜深之时。络纬:一种昆虫,其鸣声似纺织之声。尤急:特别紧急。 【赏析】 《即事感赋》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的作品。范成大(约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老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农业专家。他一生创作大量诗作
注释: 万缕晴丝夹道春,一一排列着送行的人车。 近来青眼垂垂老,厌见奔波忙碌的官员。 译文: 道路上万缕春光交织,排成一行列队送别征人。 近来我的眼睛渐渐花白,厌烦见那些奔走忙碌的官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送行者之众,后两句写行人之少。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驿柳和慰三作 其一”是题目,作者为宋代诗人杨万里
诗名:《题曾文正公诗集(二)》 也同游子上河梁, 也入宫门赋建章。 天宝承平京国暇, 当时谁识郭汾阳。 此诗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家张洵佳的《题曾文正公诗集(四首录二)》,其意境深远、情感细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句解析: - 也同游子上河梁:描述了与友人同行至河边桥梁的情景,暗示了一种离别或重逢的情感。 - 也入宫门赋建章
【注释】: 1. 自叹二首:是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第二首。 2. 漫矜风雅咏新篇:意思是说,我虽然在风雅中自鸣得意,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 3. 鸣噪寒蝉亦自怜:寒蝉在秋日里叫得凄凉,而自己却无成就也感到悲伤。 4. 一事无成惟恃此:指自己没有成就,只靠这几句诗来博得名声。 5. 名山或冀有人传:希望有知音能够理解自己的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
注释: 五月初七:即端午节。 梦中得起二句醒起续成之:梦中忽然醒来,想起刚才做的二句诗。 苦健忘如隔世,读来有味胜当年:我非常健忘,好像与世隔绝,但读到这些文字时,却觉得它们很有味道,胜过以前写的那些诗。"苦"字是"很"的意思;"隔世"指与世隔绝;"有味"指有味道、有吸引力;"胜当年"即胜过从前。 天留老境将人耐,白发青灯手一编:天留下我的老境,让我能够忍受孤独和寂寞,白发苍苍
【注释】 愁怀:忧愁的情怀。欲遣:想驱遣。乱如丝:像乱麻一样。转侧(zhuǎn zhé):指辗转反侧。只知:只知道。鼾声(hān shēng):熟睡时的呼吸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夜不寐情景的诗。 开头两句“愁怀欲遣乱如丝,转侧中宵只自知”,是描写作者的心理状态与动作。作者因为忧愁烦闷,想要找个人倾诉、排遣,但是又没有合适的人来倾诉和排遣。所以只能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深夜
注释: 1. 自经荐引到銮坡:自从我推荐自己被引荐进入銮坡。2. 恩知两字误人多:恩情的两个字,却让许多人陷入困境。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听到别人叙述赵展如中丞的事情而创作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皇帝恩宠的错误理解,以及这种错误理解给许多人带来的痛苦和困扰。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皇帝的恩宠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父老争遗太守钱,板舆就养郎官署。 注释:当地的百姓争相给太守钱,让他乘坐马车去养伤。这里的“板舆”指的是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用于照顾生病的人。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热闹而温馨的场景,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太守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官员的待遇和地位。 2. 蜀江水碧蜀山春,惆怅吹台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