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蔚
【赏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天宝五年(746年)九月十一日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中描写了作者在秋日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思,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以及人民饥寒交迫、流离离散的痛苦生活,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联“拄上高峰近日轮”,写诗人登上了山峰。这里的“拄”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登山时艰难困苦的情景,“日”即太阳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晚步小园时所见的景物和感受的诗。 晚步傅氏小园:傍晚时分,诗人漫步于傅氏的小园中。 溪园信步晚徘徊:在小园中信步闲逛,直到夕阳西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白白红红夹径开:两旁的花草颜色鲜艳明亮,如同彩色地毯一般铺满小径。 漫折一枝携在手:随意摘取一枝花朵,轻轻握在手中。 也教人道看花来:这美丽的景致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以至于人们会纷纷前来欣赏。 赏析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写诗人的抱负与理想,颔联写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现实的态度,颈联写他的志向与胸怀,尾联抒发其政治理想的破灭之情。 【答案】 ①着眼:关注;②空:虚;③服日:指太阳。④升旸谷:指登临朝堂;⑤古风:古人之风。赏析:本诗前半部分写诗人的抱负、理想及对现实的态度,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与坚定的信念。后半部分则抒写诗人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慨之情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凭栏无事此时情”中“凭栏”“无事”,表明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因被贬而闲居无职,在清幽的阁中独自吟咏。第二句写听到欸乃声后,心情舒畅、愉悦。第三句“归去夜阑谁管领”中的“夜阑”,指夜晚已深。第四句“付他风月自清明”,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答案】 六月十四日夜独坐无喧阁 凭栏无事此时情,一阕欣闻欸乃声。 归去夜阑谁管领,付他风月自清明。 注释
赵州东园的杂咏,我应邀和了一首。 远远传来几声玉箫乐声,我酒酣兴发在月下起舞。 当年李白真有豪情壮志,明镜高悬飞向天空许愿,希望能邀得月亮入怀
【注释】 珍重:珍惜。羲黄:指《尚书·尧典》中“帝曰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安邦乎?”的问答;《尚书·洪范》中“帝曰:予欲闻六事。”及《尚书·大禹谟》“帝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羲黄书:《尚书》的别称,这里指的是《尚书》。 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 得消息:得到消息或消息。 吾身:我的身体。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徐子融的赠答之作,诗人通过赠诗来表达他对友人的期望之情。
七月四夜雨过差凉闲坐和徐子融晦日所寄四绝 此理分明见各偏,何时讲习到同然。 寄书好与随庵道,千里元来共一天。 注释:这首诗的注释是:诗人在七月份四号夜晚雨后感到特别凉爽,于是坐下来吟诗作对,同时写下了徐子融在晦日(即十五日)所写的四首绝句。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徐子融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还希望与徐子融通过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即使相隔千里,也如同在同一个天界。 赏析: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逐句分析,仔细揣摩,把握诗作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选项,结合诗句的意思判断正误。 “自怜涉世每多艰,事到萦心或厌烦”,这两句写诗人自己。“自怜”二字点明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涉世每多艰”是说诗人在社会上经历的事往往都是艰难坎坷的。“事到萦心或厌烦”是说事情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使人感到烦闷了
【注释】 送彭应期游淮东:彭应期是作者的朋友,这次要和他一同前往淮东,但作者却未能如愿。 论心有约未能遂:两人约定了要一起出游,但作者却没有能实现这个约定。 两载江头再语离:已经两年了,他们再次在江边分别。 纵乏青铜沽一醉:即使手头很拮据,也要借来青铜酒杯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杯。 临风分袂可无诗:站在船头挥手告别,没有一首诗送给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于元丰四年(1081)冬
【注释】庚戌:指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春。鄱阳:在今江西省北部,赣江入鄱阳湖口处。舟中诸作:作者当时所作的诗篇。解舟:解开船缆让舟子将船解下江去,即停泊。汭口:即浔阳江口,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南。浩荡:水势盛大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鄱阳江边停船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第一首写停船时的景色,第二首写停船后的感受。这两首诗都是纪游之作,而第三首却是记游后的感想与自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