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极
孙陵鹅眼钱的原文及赏析如下: 原诗 六代初终几变迁,孙陵无树起寒烟。 青蚨细薄如榆荚,犹是当年买笑钱。 注释 1. 六代:泛指宋朝。 2. 初终:开始和结束。 3. 孙陵: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附近,因有孙家陵而出名。 4. 寒烟:形容景象萧条、冷清。 5. 青蚨:古代货币的一种,形状像钱但更轻薄,常用于交易小额金钱。 6. 榆荚:一种植物,其果实呈椭圆形,颜色浅绿,种子扁平。 7.
诗句释义: 1. 楮生玉面务深藏,未肯横陈翰墨场:这里的“楮”指的是纸张,通常用来形容质地优良或制作精细的纸。而“玉面”则是指这种纸的表面非常光滑、洁白如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不愿意在普通的书写材料——即普通的纸上写字或作画,而是选择了一种质地更好、更精致的纸张来创作。这里的“务深藏”表明了作者追求的是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形式表现。同时
【注释】 升元阁:在今河南商丘县西南。铎:古代乐器,形似铃,用以击奏以报时令和警众。亡国如鸿去不还:比喻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切云:形容高耸入云。三百尺:指摩崖刻石,高约三丈。祗传风铎在人间:只有风铎的声响仍回荡于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登临摩挲古楼,面对石柱上斑驳的苔痕,触景生情而作此诗,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思想。 “摩挲石柱藓痕斑”,起句写景,诗人登上摩挲阁
注释: 德庆堂字:指德庆府的官印。 森然笔势聚干将:形容德庆堂的字体如同千军万马般气势磅礴,聚集在一起。 气轧钟王未肯降:形容德庆堂的字体犹如钟王那样威震,不肯屈服。 惆怅当年铁钩锁长江:形容德庆堂的字体如同当年铁钩锁住长江一样,无法摆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德庆堂字体的诗。诗人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德庆堂字体的雄壮、威猛和不可侵犯的特点,表达了对它的敬仰之情。 首句“森然笔势聚干将”
三段石 凛然皇象法书存,重屋应无野火焚。 割据英雄馀一念,断碑千载尚三分。 注释:这三块巨大的石头是皇家的石碑,其书法风格威严庄重。这些石碑应该没有被野火烧毁过,它们经历了千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这些石碑见证了历史上许多割据一方的英雄人物的存在,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然而,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淡忘,只剩下这三块石碑作为见证
【注释】 沧浪:水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南。陈诗:吟诵古诗。底事:何事。 醉不知:酒醉了还浑然不知。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舜民。他生逢乱世,仕途坎坷,一生潦倒不遇。这首《渔父》诗便是写于他晚年时的作品。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江边渔翁的形象,抒发了作者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智士旁观当局迷,沧浪钓叟出陈诗。 智士:有才智的人。智士旁观当局迷:意思是说一些有才识的人
【注释】 东晋:指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公元316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断简残编迹可寻:指东晋时期战乱频仍,许多古籍被毁坏。诸贤:指当时的名士。兴复:复兴。全罪:全部归责。王夷甫:王衍,字夷甫,晋武帝司马炎的族弟,晋朝重臣,曾参与八王之乱。神州:指中原地区。陆沈:沉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东晋时期政治动乱的感慨。首联写东晋末年战乱频繁,许多书籍遭到摧残
诗句解释: 1. 养种园:可能是指某人或某个机构负责培育和培养花草的地方。 2. 百花堂里赏芳菲:形容在百花盛开的堂中欣赏各种花朵的美丽。 3. 江左霸臣泪溅衣:描述一个在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的有权势的人,因某种原因流泪到衣服上。 4. 肠断上林桃李树:比喻因思念某人而感到心碎,因为“上林”常用来指代皇家园林,这里可能指被思念的人所在的场所。 5. 春风一半未全归:暗示春天即将结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要点,结合重点字词的含义筛选信息,并加以组合。“凿穴钟山”“天堑”等关键词的提示作用。翻译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运用,如“侵”、“意深”“天堑连空遮不断”“海中心”,这些关键字词在诗句中的作用。 【答案】 译文 ①铁骑远来(指敌人),用意深远。②天堑连空(指长江)
【注释】 浩劫循环无始终,年年玉李杲春空:浩劫,指大灾难,这里指唐末黄巢起义。年年玉李,玉京山,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北。杲春空,即“空有春光”,形容唐王朝的覆灭。 初成未占兹山顶,古老唯传展上公:展上公,指唐代诗人王之涣,字季陵,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公元901年,他游长安,曾登玉京山。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前两句为首联,写玉京山的险峻、荒凉,以及王之涣当年登临时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