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玉
注释 1. 清思堂:可能是作者的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清思堂"在这里可能意味着安静和思考的空间。 2. 昼坐:白天坐着,这里指在清思堂中的静坐。 3. 萧然:形容环境或氛围的空旷、寂静。 4. 昼户开:指日间打开门或窗户,让阳光照进来。 5. 澹松疏竹荫苍苔:"澹松"指的是稀疏的松树或松林,"疏竹"是指稀疏的竹子,"苍苔"则是指青翠的苔藓。这一句描述了一种自然美景,松树和竹子的影子投射在青苔上
和国镇晚秋斋中见寄 越国风光与众殊,贰车才调世应无。 晴楼对酌云平海,夜榻分题月满湖。 吟啸江山君好手,主张诗酒我非夫。 行当乞挂朱轮去,别作香山九老图。 注释: 1. 越国风光与众殊 - 注释:越国的风光与众不同,独特且美丽。 2. 贰车才调世应无 - 注释:他的才华和能力在世间是独一无二的。 3. 晴楼对酌云平海 - 注释:在晴朗的楼阁上,对着平静的大海举杯共饮。 4. 夜榻分题月满湖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读懂诗,理解其内容;再要了解诗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如修辞、表达方式等,同时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最后还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诗意及评价。本题中要求对“春日登望海亭”一诗进行分析赏析,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联: “望海亭前春色深”,“望海亭前”是写景,“春色深”是说春天景色浓重,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所见
【赏析】 《访禹穴至阳明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出自《杜工部集》。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当时杜甫流寓夔州,因友人严武的推荐而到梓州寻访大禹治水的地方。在赴梓州途中,经宛委山,登阳明洞,游览胜景名迹,写下此诗,以抒写自己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首联“宛委山前舣画船,攀萝渐入太霄边”,开篇点明游历地点,即位于今河南济源县西北的王屋山南麓。“宛委”是山名,又称中岳
答王越州蓬莱阁 书报蓬莱高阁成,越山增翠越波明。 云收海上天地静,人在月中金翠横。 游女弄芳珠作佩,仙人度曲玉为笙。 会须长揖浮丘伯,醉听银河秋浪声。 诗句注释: 答:回答 王:指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蓬莱阁:传说中的仙境之一,位于渤海之滨。这里指代的是王勃的故居。 书报:书信传递 成:建成 越山:越州的山,这里指的是王勃的故乡,即现在的浙江绍兴 增翠:更加翠绿。翠,绿色;翠山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重游曾经题诗留念的州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己与故居疏离之感。下面逐句解析: 诗句释义 1. 昔览微之州宅篇:回忆起自己曾阅读过白居易的《州宅》一诗。 2. 待将屏障写山川:想象着用屏风来描绘家乡的山山水水。 3. 更看白傅明月句:再次看到白居易关于月亮的诗句,引发遐想。 4. 欲上高楼跨紫烟:想要登上高楼,跨过紫色的烟雾(可能是指云雾缭绕的山景)。
诗句:秦望山前晓雁斜,蕺山云外看黄花。 译文:早晨在秦望山上看到一群大雁斜着飞过,而在蕺山的云雾之外观赏那金黄色的菊花。 注释:秦望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面,是杭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黄花,这里指的是菊花,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高洁的品质。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秋日西湖边的美丽画面。诗中的“晓雁斜”与“黄花”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注释】 新定:新近设置的。却寄:寄出。并州:今山西太原市。长城:指雁门关,在山西省。钓滩:指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东篱”,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南。休问簿书:不要问军中的文书和奏报。边报急:边关紧急的战报。宅舍:住处。水声寒:水声清冷。舟浮南渡云千里:船只漂浮在南方的江面上,像云一样远隔千里。睡起东窗日数竿:醒来后看到东方的窗户挂着几根竹帘子。寄语晋溪溪上月
诗句解读 1. 老去春来事事慵:表达了诗人在春天到来时,因年岁增长而感到生活变得懒散、缺乏兴趣。"老去"意味着年岁增长所带来的变化。 2. 春阴独酌小楼中:这里描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小楼上,面对着阴沉的春雨,独自饮酒的情景。"春阴"可能是指阴沉的天空或气候。"独酌"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和自我陪伴。 3. 一千里色江南岸:"千里"常用来形容距离之远或景色之大。"南江"指中国南方的江河
【译文】 纤纤细长的初升太阳,照射在西楼,楼上的窗帘卷起,绣有金钩,映照出绚丽的色彩。 清晨,秦望山上云雾缭绕,一只大雁飞过。 西施故国烟波浩渺,范蠡乘舟漂泊天涯,令人感慨万分。 不要登高临远去怀古伤今,多情总被无情恼。 【注释】 1. 纤纤:指日色。射:照。 2. 旌:旗帜。卷绣钩:卷起绣帷。 3. 断云:即“断虹”。指雨后的彩虹。秦望山: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西北,为四明山脉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