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方
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注释: 1. 有古菱花,物来斯现:意思是说有一面古老的菱形镜子,每当有物品出现时就会显现出它的形状。这里的“古菱花”可能指的是古代的镜子,而“斯现”则表示它能够显现出来。 2. 演若倍瞻,仰山亲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镜子能够像观察者一样清晰地看到物体,并且像向山致敬一样对它们表示敬意。在这里,“演若”可能是指镜子能够放大或反射物体的样子
注释:律管吹响,是这美好的时光。应当识别那些看牛的人。 心田耕遍,没有余地。必须相信灵苗不会触犯春天。 赏析:这是一首咏农的诗,写农民辛勤耕作,希望有好收成的心情。首句“律管吹灰是此辰”,意思是说在律管(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器具)吹灰之际,是这美好时光。“此辰”指这美好时刻,也即良辰。 第二句“应当识取看牛人”,“应”字下得十分巧妙,“识”字下得也很准确。这里说的“看牛人”
【注释】偈颂:佛教语,梵语音译。佛教徒诵经时所唱赞佛的词句。偈,音jié。五言或七言韵文。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等,都属偈颂。 十五首: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五偈。 其五:指第五首偈颂。 回首光阴(guān yīn guāng huán)若转蓬:回头看看那匆匆流逝的时光,犹如随风飘转的蓬草。 九夏又将终(jiù shài bìng jìng)
【注释】 维摩诘:即维摩诘居士,意译为“净名”,是印度的一位在家菩萨。他以病重而不肯见人闻名于世。妙见:指佛的神通智慧。全提:全部提出。越我人:超越世俗之人。 【赏析】 《酬徐枢密三问·其三》作于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七年),是诗人对当时佛教思想、禅宗教义进行探讨和阐述之作。 第一句:“众生病故维摩病”。这是对佛教的“诸行无常”的另一种解释与发挥。佛教认为,众生之所以有生死轮回的烦恼
【注释】 长忆:长久地记起。当年:指三国时代,即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年代。陆大夫:陆逊,字伯言,吴国著名谋士,孙权称帝后任大将军。同根:指刘备与孙权两家是亲家的关系。根底事:指刘备和孙权两家的旧交。强分疏:勉强把关系分开。道人:道士,指董承。超然句:道士们常常说神仙能够超脱尘世,这里指董承要脱离刘备而另投曹操。虽别:尽管分别了。应难:应该不容易。不见渠:意思是说,即使不能相见。 【赏析】
【释义】: 山河大地,灯笼露柱。 厨房、仓库、大门,都是光明的境地。 【注释】: 1. 山河大地:指大自然的山河大地。 2. 灯笼露柱:指寺庙里用来照明的灯笼和露水凝结在竹竿上的蜡烛。 【赏析】: 此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寺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之情。首句“山河大地”四字,概括了整个宇宙的广阔无垠,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次句“灯笼露柱”则具体描绘了寺庙内的照明设施
青春条风至,无情阐化机。 法本自何来,要当探极微。 只在红尘中,忽见胜珠玑。 虽然皆旧物,争奈昔人非。 注释: 1. 青春条风至:春风轻拂着大地,万物复苏。 2. 无情阐化机:揭示世间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3. 法本自何来:世间万物的法则是从哪里来的。 4. 要当探极微: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5. 只在红尘中:世间的繁华世界。 6. 忽见胜珠玑:突然发现了珍贵的事物或人才。 7.
注释:要想真正理解这首诗,首先要领悟其入门之句。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话,也要先在心里预想一下。 直下苦精神,不必通回互。 译文:要努力去思考和领悟,不要过于拘泥于文字的字面意思。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它鼓励人们要用心去思考和领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这里的“直下”是指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而“苦精神”则是指要有毅力和决心去追求真理。整首诗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它告诉我们
【注释】 道存:指道义的存在。愈远却弥亲:越远越是亲近。大千:佛教语,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全现本来是人:一切事物都显露出本来的面目。 【赏析】 这首诗作在表达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体悟,以及对于人生境遇的感受。 首联“道存愈远却弥亲”,诗人表达了自己与董承事之间的感情之深,即使相隔遥远,仍然如同骨肉亲人一般。这里的“道存”指的是道义的存在,而“愈远却弥亲”则表示了即使距离遥远也如同亲近一样。
圆伊三点未轻酬,句句无私即便休。 点的锋芒徒拟议,明明端的不当头。 注释:伊:指圆;点(dian):尖、利;端:正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看淡的豁达情怀,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注重精神修养,不应过于追求物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