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昙华
诗句: 与铸钟道者 译文: 在野店的桥头,暮色将至,黄昏时分,仿佛天空就要下雪。 远处传来一声细微的声音,让人不由自主地侧耳倾听。 这声音穿越千年,唤醒了那些愚笨无知的人。 注释: - 野店:一种简朴的旅馆或客栈。 - 小桥外:位于野店外的一座小桥。 - 欲雪时:黄昏时分,天色将变,似有雪花即将飘落。 - 一声谁侧耳:形容声音细小,似乎只有用心聆听才能捕捉到。 - 千古唤愚痴
【注释】 荷锄:扛着锄头。居士:古时对读书人的称呼。云庄:隐士所居,这里指陈参议的居处。竹屋茅堂:用竹子和茅草盖成的房屋。小江:小江流经的地方。祇此:只此,只是。逍遥:闲适自在的样子。知己:知心的朋友或能相得益彰的人。人间、天上:比喻非常美好的境地。更:更加。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隐居生活之美好的诗篇。诗人通过描写陈参议的居处,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一句“荷锄居士隐云庄”
注释: - 此行不惮三千里,况是江天欲雪时。 - 此行:此行指我这次远行。 - 三千里:指行程遥远。 - 况:更何况。 - 问道身心如不昧,梅阳老子已先知。 - 道:这里指修行。 - 身心:指人的精神和身体。 - 不昧:不糊涂,即保持清醒。 - 梅阳老子: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梅山老人。 - 梅阳:地名,在今湖南省新化县境内。 - 先知:事先知道。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远行者不畏长途跋涉
【注释】 六庵:指刘公的六个住所,即刘公隐居的地方。 到眼:一作“眼底”,意谓眼前所见。 【赏析】 《题刘民用居士藏六庵 其一》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前两句“西溪缚屋称幽居,坐对松窗与世疏。”意思是说,刘公居住在西溪的一座茅屋中,这屋子被绳索束缚着显得有些幽静。他坐在对松窗外,远离了世俗纷争,与世隔绝。 第三四句“到眼青山千万叠
赠成主簿 同是崇宁癸未生,公为官长我为僧。 大家履践通天路,共踏毗卢顶上行。 注释:我们都出生在崇宁癸未年的同一月份,你身为官长(长官),我则成为了僧侣。大家踏上了通天之路,一起走在通往毗卢顶上的路。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成主簿的敬意和友谊,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诗中“大家都出生在崇宁癸未年”表明了时间的巧合,而“大家履践通天路,共踏毗卢顶上行”则描绘了他们共同追求真理
注释:何必在三间茅屋中苦苦挣扎,直接领悟禅宗的精髓才是修行之道。翻回忆起当年也曾卷起袖子,现在却无缘无故地被人展平。 赏析: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方式的反思和对禅宗的深入理解。他认为,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修炼。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值得我们深思
【诗句注释与赏析】 首联:“大智荒凉久,中兴六上人。” - 大智:此处指“大智慧”或“大学”,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名胜古迹。 - 荒凉久:长久以来荒凉,无人问津。 - 中兴六上人:六位有德行的人或僧人。这里指六位修行者,他们在佛教中被视为复兴或振兴佛法的重要人物。 次联:“机前施远略,句下要通津。” - 机前施远略:在佛教中,机(时机)是关键的概念
注释:虚空的本体没有边涯,藏六如何盖覆它。想要听无孔的笛声,从来多是逆风吹来。 赏析:这首诗以“虚空”为主题,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虚空的独特感受。前两句通过对虚空的描绘,展示了虚空无边无际、无法捉摸的特点。后两句则通过对少林无孔笛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虚空的理解和感悟。这种理解既包含了对虚空的敬畏之情,也包含了对虚空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注释】 赞三将军:唐代诗人王维在《归宗寺》中曾称赞三位隐士,故以“赞三将军”为题。 归宗寺后山:指隐士们隐居的地方。 洞中春色异人间:指归宗寺中的山水景色与人间大不相同。 灵山记: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灵山讲经说法,后来人们称灵山为佛祖的道场,因此称佛经、佛理为“灵山记”。 长与归宗把要关:意思是说隐士们长期居住在归宗寺的深处,把重要的关口也交给了寺里的僧人看管。 【赏析】
注释: 赠别俗兄:送给你的兄长。俗兄,指世俗之人。 此行安忍泛轻舟:这次出行怎么能忍受乘坐轻舟? 无奈官差不自由:但是官府差役的束缚使我无法随心所欲。 痛望老人修净业:深深地盼望老人能够专心修行。 莫教容易度春秋:不要让我轻易度过人生的春夏秋冬。 赏析: 这是一位官员在送别他的兄长时所写。他表达了对兄长的深深怀念和关切,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他用“泛轻舟”来比喻自己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