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昙华
注释: 1. 表微首座:指的是禅宗的修行者,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2. 左捺膝,右握拳:形容修行者的姿势。 3. 槌瞎正法眼,打破葛藤禅:指用棒槌打中了修行者的正法眼,使修行者从葛藤般的烦恼禅法中解脱出来。 4. 奋迅西河爪距,踢出杨岐金圈:指用脚踢出“杨岐金圈”,这是禅宗的一种手势,表示修行者已经掌握了金刚经中的真谛。 5. 祇凭个一著,今古有人传:只凭借这一招,就能流传至今,无人不晓。 赏析
注释: 这首诗描述了临济禅师的画像,以及他的形象特点。 1. "满禅人画临济像请赞":这是诗的第一句,表达了对临济禅师画作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2. "临济秃,无眼目":这句话描述了临济禅师的外貌特征,说他秃头(即光头),没有眼睛,也就是看不到东西。 3. "讨便宜兮不知足":这句话描述了临济禅师的性格特点,他喜欢贪小便宜,而且不知满足。 4. "高悬羊头卖狗肉":这句话用了一个比喻
卞禅人画布袋和尚求赞 【注释】: 1. 卞禅人:指卞祥,唐代画家。 2. 弥勒: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代表未来的佛。 3. 没交涉:没有关联或关系。 4. 破布袋:破旧的布袋。 5. 纳败阙:收纳、包容。 6. 长:这里指的是一种形状或特征。 7. 子细:仔细。 8. 乾屎橛:干硬的粪便,比喻无用之物。 译文: 卞祥画了一副布袋和尚的画,他的朋友们纷纷前来称赞
逐句解释 1. 造化付谁手:这一句表达了自然界的创造和变化是未知且不可预测的,是谁在掌管这些自然力量呢? - 关键词:造化(宇宙的自然力量)、谁手(控制者或主宰) - 注释:表达了对自然力量起源和掌控者的好奇和思考。 - 赏析:此句引发对造物主是否存在的哲学思考,以及对自然现象背后真相的兴趣。 2. 君来聊解颜:当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否能找到某种乐趣或者慰藉? - 关键词
注释:十分画得相似,祇有一处誵訛。 佛祖检点不出,从教平地干戈。 赏析: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萨都剌所作。诗中赞美了元和尚的画作技艺高超,但同时也指出了他的画作中存在瑕疵和失误。诗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画作技艺的高度赞赏,而后半部分则指出了画作中存在的问题。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注释】: 胡氏妙圆求颂 —— 胡氏(即胡安)妙圆,这里指一位僧人。颂,是赞颂的意思。这位僧人在寻求佛的赞颂。 八年伏枕今安乐 —— 伏枕,是躺着枕头休息的意思。这句说,经过八年的修行,终于能够安心地坐着休息了。 安乐常思病苦时 —— 常思苦时,是说经常想到过去的病痛和苦难的时候。这两句说,过去的痛苦和困苦,现在都成了过去,自己已经能够安心地享受安宁了。 苦乐本来真实义 —— 真实义
乌巨山的长老让一个首座持师顶相请赞山林烟雾缭绕,山峰高耸,气势恢宏。 独自坐着观看春天的到来,没有同行的人陪伴。 不是为了成佛,也不是为了做祖。 一句话就能掀起波澜,所有的机巧都没有用。 还拿着柱子般的杖子,敲打涂毒鼓。 把一切都交给乌巨
【注释】 颂古十首:唐白居易《和答乐天咏老松诗》中有“颂古十首”,后人多仿作,如宋苏轼《次韵乐天咏老柏三绝句》、《和陶潜读山海经》等。其八是其中之一。 故园:故乡。 春色:春天的景色。 恼乱:惹人烦恼。卒未休:没有停止。 无事:无公事。江上:在江边。 晚来:傍晚时分。 三三两两:一个接一个,成对地出现,形容船只众多。 【赏析】 《颂古十首》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与白居易同咏老松、老柏之诗
了身不若了心休,了得心时身不愁。 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注释: 1. 了身不若了心休:了身,即超脱世俗的烦恼和名利。了心,即超越内心的杂念和欲望。休,即放下。 2. 了得心时身不愁:了得心,即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满足。身不愁,即身体不再为烦恼所困扰。 3. 若也身心俱了了:若,假设的意思。如果身心都达到了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 4. 神仙何必更封侯:神仙,即超凡脱俗的存在。更封侯
【注释】 - 观道人求颂:这是诗题,观指观看、审视,道人即道士。颂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用于歌颂或赞美。 - 学佛从来境界多:佛教讲究心无杂念,达到一种清净的境界,而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和诱惑,导致心态失衡,产生各种烦恼。 - 不能降伏便成魔:这里指的是修行者如果无法克服内心的困扰和外界的干扰,就会变得心烦意乱,如同魔鬼一般。 - 降魔能用无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