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昙华
了身不若了心休,了得心时身不愁。 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注释: 1. 了身不若了心休:了身,即超脱世俗的烦恼和名利。了心,即超越内心的杂念和欲望。休,即放下。 2. 了得心时身不愁:了得心,即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满足。身不愁,即身体不再为烦恼所困扰。 3. 若也身心俱了了:若,假设的意思。如果身心都达到了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 4. 神仙何必更封侯:神仙,即超凡脱俗的存在。更封侯
【注释】 - 观道人求颂:这是诗题,观指观看、审视,道人即道士。颂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用于歌颂或赞美。 - 学佛从来境界多:佛教讲究心无杂念,达到一种清净的境界,而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和诱惑,导致心态失衡,产生各种烦恼。 - 不能降伏便成魔:这里指的是修行者如果无法克服内心的困扰和外界的干扰,就会变得心烦意乱,如同魔鬼一般。 - 降魔能用无心法
注释: 1. 德彬修双阳塔求颂:德彬,即张德彬,唐朝人,他为了修建双阳塔而向皇帝请求颂词。 2. 九层塔耸青霄外:九层塔,指的是双阳塔,它高达九层,矗立在青霄之外。 3. 七佛灵踪在上方:七佛,指的是七尊佛像,它们的存在和踪迹都在上方。 4. 山冷云寒当午夜:山冷云寒,形容夜晚的寒冷和寂静。午夜,指的是一天中的最后一刻。 5. 唯闻仙乐散天香:只有听到仙乐的声音才能感受到天香的存在。 赏析:
注释:居士(指有地位的人)倒在地上,灵照(可能指一个和尚)把他扶起。乞儿(乞丐)耍手段,讨什么便宜?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对比居士和乞儿的行为来讽刺那些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之间的不同对待。诗人用“倒地”和“扶起”两个动作来形容居士和乞儿的不同遭遇,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接着,诗人用“乞儿伎俩”和“讨甚巴鼻”这两个词汇来形容乞儿的狡猾行为,暗示了乞儿的不道德
【解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作,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表现的手法、诗人的情感、意境如何等,所以解答时必须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感知,紧扣标题,寻找过度关联的句子,然后按照题目要求概括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本诗前两句写急水滩头垂钓时的情景
释义: 丹霞山的寒色中,木佛烧着了,院主因祸得福。 可怜那些杜撰巡官,只管胡说瞎猜。 注释: 1. 颂古十首: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和答诗十首》,其中九为“颂古”。 2. 丹霞:指丹霞山,在今江西瑞金市东北,有红日、香炉等名胜。 3. 木佛:即木雕佛像,供人礼拜。 4. 院主:寺庙住持或主持。 5. 因祸得福:比喻由于遭受灾祸而得到好处。 6. 可怜:令人同情;可叹。 7. 巡官:巡查官员
【注释】:苦瓠(hù):苦菜,一种野菜。连根苦:苦菜生在土下,所以叫“苦瓠”。彻蒂甜:西瓜生在土上,所以叫“甜瓜”,其子亦然。恶:不好。黄泉:人死之后所去之处。 【赏析】:“苦”和“甜”本是相反的味觉感受,这里却以“苦”、“甜”、“恶”三字相对照,突出了两种人生结局截然不同的对比。“中后入黄泉”一句是说,人生在世,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欢乐以后,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译文】 在百草的头上边,有千圣的眼睛, 一毫端上万重关。 更没有佛法和玄妙,可以与知音共往还。 【赏析】 此诗写佛家之境界,以“百草头边”为引子,用“千圣眼”、“万重关”等词句,描绘了佛教禅宗的神秘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和领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造诣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诗的第一句是“金色头陀忽破颜”,这是对诗句的直接翻译,其中“金色头陀”指的是一个和尚,而“忽破颜”则意味着这个和尚突然之间改变了他的表情或态度。第二句“看来也是管窥斑”,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和展开,这里的“管窥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而无法看到整体。第三句“当时若得回头早,免见儿孙堕黑山”,则是对未来的设想,如果当时能够及时回头
【译文】 背地里偷吃油糍,当面夸自己手艺好。 穷困潦倒不知羞耻,却把家里的丑事到处宣扬。 【注释】 颂古:指咏史诗。即借古人之事来咏叹今人之不肖。 吃油糍:吃油糍是一种食品,是端午节时人们常吃的美食之一。 对人夸好手:当面称赞自己的手艺好。 抵死:拼命;极力。 扬家丑:说别人坏话。 赏析: 此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颂古十首》的第七首。此诗主要描写了一个人在背后做着不好的事情,却在众人面前大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