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林风姿,山岳气宇。
坐看春回,行无伴侣。
不图成佛,岂欲作祖。
一句掀翻,万机罔措。
更提柱杖,击涂毒鼓。
立禅持归,分付乌巨。
乌巨山的长老让一个首座持师顶相请赞山林烟雾缭绕,山峰高耸,气势恢宏。
独自坐着观看春天的到来,没有同行的人陪伴。
不是为了成佛,也不是为了做祖。
一句话就能掀起波澜,所有的机巧都没有用。
还拿着柱子般的杖子,敲打涂毒鼓。
把一切都交给乌巨。
烟林风姿,山岳气宇。
坐看春回,行无伴侣。
不图成佛,岂欲作祖。
一句掀翻,万机罔措。
更提柱杖,击涂毒鼓。
立禅持归,分付乌巨。
乌巨山的长老让一个首座持师顶相请赞山林烟雾缭绕,山峰高耸,气势恢宏。
独自坐着观看春天的到来,没有同行的人陪伴。
不是为了成佛,也不是为了做祖。
一句话就能掀起波澜,所有的机巧都没有用。
还拿着柱子般的杖子,敲打涂毒鼓。
把一切都交给乌巨。
这首诗是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的诗句。下面是逐句翻译: 吉彬老二侄女刺绣普贤菩萨,请求赞美。 吴门吉彬老,寿年可及百。 骨节清晰且瘦弱,行为举止有风度。 行走步伐快如风,谈笑间气度非凡。 穷尽世间所有方法,只信奉佛法为根本。 每遇善知识,言下便能洞悉生死奥秘。 家中有两个侄女,贞洁之姿迥异于常人。 从小不食荤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心修炼。 内心平静如水中起波澜,深深痛念十地结使。
【注释】 1. 茅屋紫霄下:紫霄是道教传说中的神山名。这里指神仙的住所。 2. 良田石镜边:石镜,传说中仙人的镜子或石像。 3. 随分过:随遇而安,勉强应付。 4. 不用买山钱:山,指山林、隐居之所。 5. 这般恶比丘:形容那些修行者不修德,只是口诵佛经。 6. 何人敢近傍:什么人敢靠近? 7. 恣焚三毒火:恣,放纵;三毒,佛教语,指贪、瞋、痴;火,比喻怒火。 8. 力起无根谤:无根,没有根据
【译文】 江边青山连绵不断,屋头松竹亲手栽种。 柴门天天紧闭没有人来,有时见到窗前云彩堆积。 【注释】 1. 青山:青山绿水; 2. 叠叠来:形容山峦重叠,层层叠叠; 3. 手亲栽:亲自栽种; 4. 柴门:用木条或竹子等编成的简陋门; 5. 时见:不时地看见; 6. 窗前云作堆:指云雾聚拢到窗前,形成一片云海。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凌行婆,莲道者。 凌: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凌霄”,即菩萨修行的场所。凌行婆是菩萨的一种别称,意指菩萨修行时所处的环境。 莲道者:莲花道人,意指在修行中以莲花为象征的菩萨。 一个患聋,一个患哑。 聋者善听,哑者能话:这两句话是对菩萨两种不同修行状态的描述。聋者是指没有听力的人,他们善于聆听;哑者则是指无法说话的人,但他们能够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的“聋者善听”和“哑者能话”是相互映照
注释 江上青山千万叠,水边茅屋两三间。——写诗人所居环境的宁静和恬淡。 朝来无限扁舟过,何似渠侬把钓竿。——抒发自己隐居田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赏析 此诗为题画诗,作者通过绘画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景色:绿水青山,小桥流水,茅舍渔人……然而,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作者却只选择“茅舍”这一景致,并赋予其新意。 首联是说:江上万重青山,水边有两三间茅舍。这两句诗用笔简练而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注释】 ①禅:佛教语。指悟性。 ②真:写真。 ③十一:诗的篇名,即《参禅人写真赞》。 ④“身心”三句:意为我的身体和心灵如一,身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了。身外无物,即“四大皆空”。 ⑤上牢:用漆涂在木器上的工艺。此指漆桶。 ⑥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两为一两的四分之一。比喻极小的数量。 ⑦也、乎:语气词,无实意。 ⑧是则:如果。活埋:指活埋老僧。打杀:指打杀昙慧。 ⑨两重牢关:指两道关卡,喻指两重思想。
徐伯寿求赞 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 当头俱坐断,直下展家风。 一喝分宾主,三玄辨正宗。 其馀都莫问,今古有盲聋。 注释: 大海波涛阔:形容大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千峰气象雄:形容山峰雄伟壮丽,气象万千。 当头俱坐断: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一把利剑直插天空,气势磅礴。 直下展家风:直指山势连绵起伏,如同家族的风范传承。 一喝分宾主:比喻声音洪亮有力,能够区分宾客与主人。 三玄辨正宗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 首先看首句“波涛千尺冷飕飕”,写江水浩渺无边,寒气袭人,给人以凛冽之感。这句诗描绘出沧溟之水浩渺无际、浩瀚壮阔的景象,为后面对“谁向沧溟泛逆流”的疑问作答,也为下文“唯有渠侬谙水脉”、“卷舒出没任遨游”的抒情作铺垫。
【注释】 元:原本。禅人:僧人,即和尚。写真:指画像。请赞:请人题词。黄梅村:地名,在今湖北省黄梅县。生来:从来。自笑百无能:自嘲一生无所作为。瓶:一作“钵”,都是佛教用语,这里指佛家用具。缘住:随缘而住。孰谓:岂料。继祖灯:继承先人的事业。 【赏析】 《禅人写真图赞》十二首中,此为第十二首,诗中以禅宗和尚自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事的看法。
枯松树下,盘陀峰上,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枯松下,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意态潇洒,超然物外。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谓是应庵,无恁相状。 应庵是何模样?无人知晓。 谓非应庵,谁肯归向。 若是应庵,谁能归去? 若非应庵,谁肯归去? 分付祖道,试自定当。 祖道是何人?让我来定夺。 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注释:十分画得相似,祇有一处誵訛。 佛祖检点不出,从教平地干戈。 赏析: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萨都剌所作。诗中赞美了元和尚的画作技艺高超,但同时也指出了他的画作中存在瑕疵和失误。诗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画作技艺的高度赞赏,而后半部分则指出了画作中存在的问题。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注释】 1. 「佛祖生冤家,人天不喜见」:佛祖与众生之间有深仇大恨,人们不愿意看到他们相见。 2. 「忒杀聱头」: 「太」是副词,加强语气;「聱头」,即「声音」的古语词。 3. 「却通一线」: 却能打通一条通道。 4. 「劈胸拳下破牢关」:用拳击打胸膛,打破束缚。 5. 「大用机轮辘辘转」:运转得非常快。 【赏析】 这首诗是赞颂一位禅师的,他住在一个庵子里
卞禅人画布袋和尚求赞 【注释】: 1. 卞禅人:指卞祥,唐代画家。 2. 弥勒: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代表未来的佛。 3. 没交涉:没有关联或关系。 4. 破布袋:破旧的布袋。 5. 纳败阙:收纳、包容。 6. 长:这里指的是一种形状或特征。 7. 子细:仔细。 8. 乾屎橛:干硬的粪便,比喻无用之物。 译文: 卞祥画了一副布袋和尚的画,他的朋友们纷纷前来称赞
积善普长老请赞 天台南,石桥北,观音寺里有弥勒。 顶门瞎却摩醯眼,肘后风雷轰霹雳。 注释: 1. 积善普长老请赞:这是对诗中“积善普长老”的称赞和祝福。 2. 天南、石桥北、观音寺里:这些词语描绘了诗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3. 弥勒:指弥勒菩萨,本为古代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 4. 顶门瞎却摩醯眼,肘后风雷轰霹雳:这是描述诗中人物形象的生动画面。"顶门瞎却"形容人物头顶光亮
注释: 1. 表微首座:指的是禅宗的修行者,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2. 左捺膝,右握拳:形容修行者的姿势。 3. 槌瞎正法眼,打破葛藤禅:指用棒槌打中了修行者的正法眼,使修行者从葛藤般的烦恼禅法中解脱出来。 4. 奋迅西河爪距,踢出杨岐金圈:指用脚踢出“杨岐金圈”,这是禅宗的一种手势,表示修行者已经掌握了金刚经中的真谛。 5. 祇凭个一著,今古有人传:只凭借这一招,就能流传至今,无人不晓。 赏析
注释:禅人(僧人)画的肖像,请我作赞。 形枯岂是持斋叟,貌古还非入定僧。 形容其枯瘦,难道是吃素修行的人吗?形容其相貌,又怎能说是入定的和尚? 马又不成驴不是,当头一著得人憎。 他的马又不是马,他的驴又不是驴,这让人非常讨厌。 赏析:这是一首题咏肖像诗。全诗从两个方面对肖像进行描绘:一是外貌,一是神态。首句写其“形枯”,次句说其“貌古”,三、四句写其马与驴之不同,最后一句写其令人讨厌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