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
缓楫去来迟出自《采莲曲》,缓楫去来迟的作者是:朱超。 缓楫去来迟是南北朝代诗人朱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缓楫去来迟的释义是:缓楫去来迟:缓缓地划桨来回行驶得很慢。 缓楫去来迟是南北朝代诗人朱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缓楫去来迟的拼音读音是:huǎn jí qù lái chí。 缓楫去来迟是《采莲曲》的第2句。 缓楫去来迟的上半句是:艳色前后发。 缓楫去来迟的下半句是: 看妆碍荷影。
艳色前后发出自《采莲曲》,艳色前后发的作者是:朱超。 艳色前后发是南北朝代诗人朱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艳色前后发的释义是:艳色前后发:指美丽的颜色在前后交替出现。 艳色前后发是南北朝代诗人朱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艳色前后发的拼音读音是:yàn sè qián hòu fā。 艳色前后发是《采莲曲》的第1句。 艳色前后发的下半句是:缓楫去来迟。 艳色前后发的全句是:艳色前后发,缓楫去来迟。
【注释】: 城上乌:指乌鸦。城上,即城墙之上。朝飞集帝城,犹带夜啼声。朝飞,早上飞翔。集,聚集。犹带夜啼声,犹,还。夜啼声,夜晚鸣叫的声音。闻弦心尚惊。闻弦,听到琴声、筝声等乐器的弦音。心尚惊,心里还害怕。 译文: 早上乌鸦在帝都上空飞翔,还带着夜晚的鸣叫声。近来天气虽然变暖和了,但听到琴声、筝声等乐器的弦音,心里还感到害怕。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乌鸦的早晨活动。“朝飞”表明是白天
诗句释义: 1. 坐楼愁出望,息意不思春。 ——坐在楼上忧愁地远望,无心去想春天。 - 坐楼: 指在高处的居所。 - 愁出望: 形容因思念而心情忧愁地远望。 - 息意不思春: 形容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孤独或等待)而无心去想春天的事。 2. 无奈园中柳,寒时已报人。 ——园中的柳树,到了寒冷的时候,就会告知人们春天即将到来。 - 无奈: 无法,无可奈何。 - 园中柳: 园中的柳树枝条。 -
【注释】 1. 侵霞去日近:侵蚀了霞光的太阳越来越接近。 2. 镇水激流分:镇守住水流使之激荡分开。 3. 对影疑双阙:影子好像在对着两阙。 4. 孤生若断云:独自生长像断了的云。 5. 遏风静华浪:阻碍风吹使水面平静。 6. 腾烟起薄曛:升起的烟雾轻拂着微茫的黄昏。 7. 七岭:指七岭山,这里泛指高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大历五年(770)春登七岭时所作。七岭在江西宜丰县西南,为赣、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每句诗的逐词释义: 1. 触途皆可试,惟贫独未安:意思是说,只要走在大路上,都可以试着做各种事情,只有贫穷的人总是感到不安。"触途皆可试"表示尝试各种可能的事情;"惟贫独未安"则是说除了贫穷之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轻松尝试。 2. 窗开两片月,霜足一重寒:窗户打开,可以看到两个月亮(可能是夜晚),而霜冻使得气温变得寒冷。这里的"两片月"形容月光明亮
这首诗描述了一只失群鸟在寒冬中挣扎求生的情景,展现了其坚韧的生存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下面是逐句翻译和赏析: 1. 河水闻寒已成冻,塞草愁霜悬自衰。可念无端失林鸟,此夜逆风何处归。 - 河水因为寒冷而结成了冰,塞外的草也因霜的侵袭而枯萎衰老。这只失去同伴的鸟儿啊,在这寒冷的夜晚,面对逆风,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2. 列网遮山不听度,悬冰绕树滑难依。 - 渔网被拉起来遮挡住了天空
咏镜诗 折药须自插,不用暂临池。 当由可怜面,偏与镜相宜。 安钗钏独响,刷鬓袖俱移。 唯馀心里恨,影中恒不知。 注释: 1. 折药须自插:指自己动手插花,不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 2. 不用暂临池:不需要暂时站在池边欣赏花朵的美。 3. 当由可怜面:镜子的正面是吸引人的一面。 4. 偏与镜相宜:镜子正好符合人的要求和喜好。 5. 安钗钏:佩戴着发饰。 6. 刷鬓袖俱移:梳理头发时,衣袖也随之移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联:亭高登望极,春心远近同。 - 翻译:登上百花亭高高的位置,眺望远方,春天的心情在远近之间都相同。 - 注释:亭高指百花亭的高台,登望极意味着从高处俯瞰。春心则指春天时人们的愉快心情。远近同表示无论远近,人们的心情都是喜悦的。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百花亭高处所感受到的开阔视野和愉悦心情。 第二联
注释 1. 惟馀:只有。余:指月亮。 2. 故楼:故城遗址上的高楼,这里借指故乡的楼阁。 3. 远近:指近处和远处,泛指远近各处。 4. 之:往。 5. 随:跟随、追随。 6. 赏析 《月夜忆舍弟戍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写于公元76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当时杜甫在夔州(今属四川)。这首诗通过想象兄弟子侄们戍边时,思念自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