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宝
这首诗是作者在壬申上元日陪同其师韬庵太傅游火神庙诸肆赋呈的。下面是对每一诗句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钜海烽烟照夕明,旧京庙市尚春声。 - 注释:“钜海”指的是辽阔的大海,此处比喻国家疆域广大。“烽烟”是指边境上燃起的信号烽火。“照夕明”表示夜晚也能看到烽火的光亮。“旧京”指故都,即今天的北京。“庙市”是指在庙宇附近开设的市场。“尚春声”意思是市场上还保持着春天时的热闹氛围
【注释】 1. 玉潜:比喻有才能的人。覆车:指覆灭,这里指被毁灭。遽(jù)殁(mò):突然死去。 2. 清尊:指美酒,这里指宴饮。岁寒:喻岁月艰难。摧肝:极度悲痛。 3. 风飘自警前车覆:比喻自己警惕到别人的覆败。 4. 日暮弥伤行路难:日暮时分,更感到行走困难、艰难。 5. 税驾:停车休息的意思。未(wèi)聊:没有闲暇的意思。蹀躞(diéxiè):徘徊不前,形容心情烦闷。 6. 赙骖(fù
这首诗的主题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战争的无奈。 诗句解释: 1. 次韵梅泉人日即寄众异海上(壬申):这是一首诗的题目,意思是这首诗是作者在壬申年(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年份)所作,题目中提到了“梅泉”和“人日”,这可能是指作者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即人日节时,写给远方的朋友的诗。 2. 草堂初觉午风轻:草堂,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的住所,可能是一个乡村或者小镇上的草屋。初觉,表示刚刚感觉到。午风轻
【注释】 壬申:指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作者当时在福建。 崇朝:一早晨。 涂地:倒在地上。 创深:伤口很深。 徙薪:移走柴草,防止它燃烧。喻比喻防患于未然。 故国:故乡。 【译文】 东南一带我家乡是佳丽之地,一夜之间血雨腥风变乾坤。 担心天意难道真有凭,大地涂炭仍怜人不死。 事势紧迫难以推辞,病重尚可救治众人之狂。 预防火灾来不及成焦烂,故园平居独自伤悲惶。 【赏析】
诗句释义: 1. 杂然书感强名诗,刻意追欢转得悲。 - 杂然书感:指杂乱无章地感慨、思考。 - 刻意追欢:努力追求欢乐,但最终感到悲伤。 2. 残夜已疑随劫尽,馀生聊诧是天遗。 - 残夜已疑随劫尽:形容在残破的夜晚中,仿佛看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让人怀疑是否所有的一切都将在一夜之间消失。 - 馀生聊诧是天遗:在短暂的余生中,作者感到自己的存在仿佛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值得珍惜。 3. 成亏一指难为喻
【注释】 绝域淹留非我春:在遥远的异域,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白头归卧是闲身:年迈的我,回到故乡,可以安享闲适的生活了。 香花还作儿时供:童年时最爱吃的香花,现在还能吃到。 脂药难寻劫后尘:劫后重生,但往日的脂粉已不可追寻。 人代未移都邑改,兵氛依旧岁华新:朝代更迭,城邑变迁,但兵荒马乱的局面依然存在。 群豪流沫论薪胆,文范勋名未足珍:文人豪杰们议论着如何抵御外敌,但真正的英雄人物却难以寻觅。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五言古诗,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诗中通过描述长安城外华清池一带的风光及当时社会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无奈之情。 “通灵夜醮达清晨”,首句即写华清宫中夜间的祭祷活动,至清晨方告结束。“通”通晓、精通的意思;“灵”指道教的神祇。“达清晨”即到天亮时,说明这一夜的祭祷活动进行得非常长。 “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
【解析】 (1)《蛰园牡丹限江韵 其二 (壬申)》:姚黄欧碧总无双,点缀池台小石淙。富贵几家仍旧泽,清平何日更新腔。胭脂画出羞凡笔,璎珞装成妙佛幢。欲为朝云写花叶,自怜诗陋不成邦。 注释:蛰园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明珠的别业,故地今属北京市海淀区。此词咏牡丹。 【答案】 (1)“姚黄”、“欧白”,指洛阳、杭州的名贵牡丹品种。这两种牡丹花色艳丽、香气馥郁,是牡丹中的极品,所以用“总无双”。
注释: 梦华历历旧长安,去欲沾襟住亦难。 梦中的长安城依然历历在目,我离开它却感到悲伤,难以忍受。 客子只馀诗卷富,邻翁且共酒杯宽。 作为客居他乡的人,我只带着满满的书卷。而邻居的老人,则与我分享杯中的美酒,共同宽慰彼此的寂寞。 风雩高兴谁如点,挽鹿同心自有桓。 风吹着鼓,人们欢呼雀跃,这场景中谁能比得上呢?而我与朋友一起挽着鹿,同心协力,也自有一番风采。 卷幔西山犹在望,晚晴时复一凭阑。
释戡的这首诗中,“故宫看花三用江韵之作亦用此韵和之”是关键信息。 诗的第一句“释戡有故宫看花三用江韵之作亦用此韵和之”,意思是释戡写了一首关于故宫看花的诗歌,这首诗采用了江韵,同时也使用了这一韵脚来回应。 第二句“释戡有故宫看花三用江韵之作亦用此韵和之(壬申)”,指的是释戡写了一首关于故宫看花的诗歌,这首诗采用了江韵,同时也使用了这一韵脚来回应。 第三、四句“诗来如听足音跫,笔健真疑鼎可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