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夜醮达清晨,不问苍生问鬼神。
乌鹊失栖长不定,櫜鞬无事但寻春。
徒令上将挥神笔,几处冤魂哭虏尘。
敌国军营漂木柹,二江风水接天津。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五言古诗,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诗中通过描述长安城外华清池一带的风光及当时社会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无奈之情。
“通灵夜醮达清晨”,首句即写华清宫中夜间的祭祷活动,至清晨方告结束。“通”通晓、精通的意思;“灵”指道教的神祇。“达清晨”即到天亮时,说明这一夜的祭祷活动进行得非常长。
“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华清宫中举行的祭祀活动,只求神鬼保佑,而不考虑百姓的疾苦。“苍生”指老百姓,“苍生”在这里是反语。“鬼神”指神灵、神仙,“神灵”在这里也是反语。“苍生”与“鬼神”相对,表明作者认为这种祈求神明的行为,完全是对百姓的不体恤。
“乌鹊失栖常不定”意思是:连乌鹊这种鸟也失去了栖息地,常常不能安定下来。“乌鹊”、“定”都是反语。“乌鹊”在这里是比喻那些身居高位却不顾民众死活的当权者。“乌鹊失栖常不定”,意谓这些当权者像乌鹊一样不安其居,到处飘荡不定。“乌鹊失栖”与“常不定”相对,表明这些当权者的行为,完全是一种胡作非为。
“櫜鞬无事但寻春”的意思是:他们带着武器,无所事事,只是到处去寻找春天。“橐鞬”是指盛放弓箭的袋子,“无事”是反语,表示这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寻春”是反语,表示这些人整日里游手好闲。
“徒令上将挥神笔,几处冤魂哭虏尘。”意思是:他们只能让将军挥舞神笔,写下讨伐敌人的檄文。这里的“上将”“神笔”“冤魂”“虏尘”都是反语。“上将挥神笔”是说那些将军们只能挥舞神笔,写出讨伐敌人的檄文,而实际上却无能为力。“几处冤魂哭虏尘”是说那些冤魂们只能含恨悲哭敌人侵略所造成的灾难。这里以“几处冤魂哭虏尘”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无辜百姓所遭受的痛苦的同情。
“敌国军营漂木柹,二江风水接天津”,意思是:敌国军营里的战船漂浮着木板,两条江河的水气相接。“敌国军营”“二江”“水气”“接天津”都是反语。这里描绘了一幅战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答案】
《华清》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诗中描写了唐代长安城外华清池一带的风光及当时社会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无奈之情。
“通灵夜醮达清晨,不问苍生问鬼神”,首句即写华清宫中夜间的祭祷活动,至清晨方告结束。“通灵夜醮达清晨”,即到天亮时,说明这一夜的祭祷活动进行得非常长。这是对华清宫夜醮活动的描写。
“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华清宫中举行的祭祀活动,只求神鬼保佑,而不考虑百姓的疾苦。“苍生”指老百姓,“苍生”在这里是反语。“鬼神”指神灵、神仙,“神灵”在这里也是反语。“苍生”与“鬼神”相对,表明作者认为这种祈求神明的行为,完全是对百姓的不体恤。
“乌鹊失栖常不定”,意思是:连乌鹊这种鸟也失去了栖息地,常常不能安定下来。“乌鹊”、“定”都是反语。“乌鹊”在这里是比喻那些身居高位却不顾民众死活的当权者。“乌鹊失栖常不定”,意谓这些当权者像乌鹊一样不安其居,到处飘荡不定。“乌鹊失栖”与“常不定”相对,表明这些当权者的行为,完全是一种胡作非为。
“橐鞬无事但寻春”,意思是:他们带着武器,无所事事,只是到处去寻找春天。“橐鞬”是指盛放弓箭的袋子,“无事”是反语,表示这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寻春”是反语,表示这些人整日里游手好闲。
“徒令上将挥神笔,几处冤魂哭虏尘”,意思是:他们只能让将军挥舞神笔,写下讨伐敌人的檄文。这里的“上将”“神笔”“冤魂”“虏尘”都是反语。“上将挥神笔”是说那些将军们只能挥舞神笔,写出讨伐敌人的檄文,而实际上却无能为力。“几处冤魂哭虏尘”是说那些冤魂们只能含恨悲哭敌人侵略所造成的灾难。这里以“几处冤魂哭虏尘”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无辜百姓所遭受的痛苦的同情。
“敌国军营漂木柹,二江风水接天津”,意思是:敌国军营里的战船漂浮着木板,两条江河的水气相接。“敌国军营”“二江”“水气”“接天津”都是反语。这里描绘了一幅战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