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寂
在宋代诗人释元祐的《偈·其一》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白衣僧人须拜相,此事虽奇而不为奇。历史上无数簪缨家族也曾落魄失势,但终究不会忘记自己的初衷。这不仅是对于历史的感慨,更是一种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白衣僧人须拜相:这里的“白衣”可能指的是出家为僧的人,他们通常身着白色袈裟以示清贫和修行。然而,释元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观点
下面是对《五相偈 其二》一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1. 诗句释义: - 子时当正位:子时,即夜间的十一点至一点之间,此时天地阳气最弱,阴气渐强。当正位意味着处于这个时间段的最高点。 - 明正在君臣:这里的“明君”指的是英明的君主,而“臣子”则是指臣属或下属。整句的意思是在君主治理下,臣子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 - 未离兜率界:兜率天是佛教中的一个境界,意指接近佛的境界
```text 混然藏理事,眹兆竟难明。 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 注释: - 混然藏理事:形容道理深奥难以完全理解的状态。 - 眹兆卒难明:征兆和迹象都难以完全明了。 - 威音王: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形象,此处指对佛教教义不理解之人。 - 弥勒:佛教中未来将降生人间的佛,此处指对佛教教义有所了解但不彻底的人或思想。 赏析: 本诗以“混然藏理事”开篇,描绘了一种深邃、不易捉摸的道理状态
``` 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 何须正恁么,切忌来生时。 注释 1. 莫行心处路 - 莫行走于心之所设定的道路上,意指不要被个人情感或偏见所左右。强调了修行者应保持心境的清净和独立思考能力。 2. 不挂本来衣 - 不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和世俗的服饰,意味着去除一切物质的束缚和虚荣心的负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3. 何须正恁么 - 何需过分纠结于某些问题或理论
【释义】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被佛力推荐,得到病重的机会,身体得到了休息,但病愈的时间却很迟。突然起病,本来没有什么地方,但我的老师却说出了不经思考就能理解的话。 【赏析】 这是一首示学人偈子。偈子是佛教的一种文体,用韵文来说明道理、教法等,多用于讲说或诵经时。偈子里常以佛理和禅机为内容,所以也称为“佛语”。偈子一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颂,每颂又分上下两段,中间以逗号相隔
【注释】 渠(他)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 渠无我即死,我无渠即馀。 渠如我即佛,我如渠即驴。 不食空王俸,何假雁传书。 我说横声唱,君看背上毛。 乍如谣《白雪》,犹恐是巴歌。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当时作者正在江西吉安,与友人谈禅论道,有感而发作诗。 诗中以“渠”和“我”相对,用反诘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生死、佛我、饮食、声音等的疑问;通过“说”“唱”等动作描写
注释: 颂:赞美诗。 今年田不熟,来年种有期。——今年的田地不收成,明年的庄稼还有收获。 爱他年少父,须得白头儿。——我疼爱年轻的父亲,希望他能够长寿,直到头发变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田园诗,诗人通过描写农田的景象和对父亲的关爱,表达了对丰收和长寿的期望。 第一句“今年田不熟”,描绘了农田中农作物歉收的景象,表达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期盼。第二句“来年种有期”则是对未来的展望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枯木上传来龙吟之声,真是在向人们展示大道; 髑髅(tuó lou)没有知觉,但眼睛却突然明亮。 髑髅,指骷髅,比喻无知的人。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高兴的时候,所有的知识都明白了,但是那些不干净的东西也消失了。 当人,指有学问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表达了禅者对生命、知识和境界的看法。 “枯木龙吟真见道”,诗人通过枯木上的龙吟之声
诗句原文: 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注释解释:玉兔指的是月亮,这里用来形容月宫中的灵物。初降日,即新月初升之时,象征着开始或新的一天的到来。玉兔不能离,意指月亮始终陪伴着天空,象征恒久不变。未得无功旨,无功是无功绩、无贡献的意思,旨是使命、任务的意思,这里表示没有得到应有的使命或使命尚未完成。人天太迟,人天是指人间,太迟表示时间上的延误或迟缓。 赏析:
注释: 肃肃秋风吹动落叶纷扬,暮钟在江门旁响起。 野人不参与朝廷事务,早晚焚香拜见皇帝。 赏析: 首句“肃肃秋风送暮钟”,以秋风为引,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图景。秋风萧瑟,暮钟声声,给人一种凄凉、宁静的感觉。这种景象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沉思。 次句“江门束鹿傍苍松”,则转入了诗人的心境。江门,指的是长江边的城市,这里可能是诗人的家乡或者他的行踪所至之地。束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