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应曲
【赏析】 此诗是写春闺怀远的情致,全篇以“独”字为贯串之线。上片写女主人公在春半时节的孤独寂寞,下片写她如何度过寂寞的时光。 首句中的“春半”,即暮春时分,正是花开落尽之时。而此时女主人公却因离恨绵绵而无法欣赏这美景,只能独自倚窗凝望、叹息、吟咏,这就引出了第二句:“窗外落花不断”。这一景象与上一句相呼应,更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空阶独立微吟”,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的孤寂心境。“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内容及作者,同时要注意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来分析。“飞絮”是“柳絮”,点明节令。“只解催将春去”意思是说它只知道春天将要过去,却不知道春天的离去,是说柳絮无情。“池塘芳草芊芊”意思是说池塘里的芳草青青茂盛。“燕子归来卷帘”意思是说燕子归来了,把帘子卷起。“花影斜倚一半”意思是说花儿的倒影斜斜地倚靠在栏杆上。这几句写景抒情
【注释】: 桃叶:泛指女子。 屧:鞋。 霞明:夕阳。 几阵:几次。 飞絮:柳絮,随风飘荡。 归去独眠情绪:独自归家,没有伴侣,感到寂寞难耐的情绪。 赏析: 此诗为思妇之曲。“转应”是词牌名,本篇即以《转应曲》调咏思妇之情。上片写暮春时节,在城西渡口相会的情侣,在东风中双双离去,而她却独自归来,无伴相伴。下片写思妇的孤寂之情。全词语言质朴,情意真挚,表达了一个女子对远行不归的爱人的思念和担忧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感情以及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指向,然后分析选项内容,最后结合全诗加以概括,注意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只答出某一方面的内容。 “堤柳”,堤上的柳树。“不系东行马首”,不把缰绳拴在东去的马头上,即表示不去送别远行的友人。 “空馀千缕秋霜”,指柳叶已脱尽了绿叶,只剩下千万条光秃秃的枝条,好像满树挂着千缕秋霜一样。“凝泪思君断肠”,意思是说
【注释】 转应曲:词牌名。本为唐时教坊曲,因《菩萨蛮》中有此调名而流行。后用作词,又名《花间集》、《浣溪沙》。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上片两仄韵,下片两平韵。 芳草:春草。 西陵:即江陵(今湖北江陵),是三国吴的都城。 怕:害怕。 飞絮:柳絮随风飘舞。 赏析: 这是一首写江南暮春景色的词。首句“芳草”二字点题;二句“小楼”二字切题意;三句承“芳草”而来,写出小楼上的所见
【注释】 池草:泛指池边的草丛。转应曲:即《转应曲》,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怀故居:怀念故乡。 【赏析】 此词写景抒情兼而有之。上片写池边草木,下片以池草起兴,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词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 “转应曲怀故居”,点明词题,说明这是一首怀古词。开头二句描写池中池畔的春草。“池草”一词,既指出了景物的所在,也暗示了季节——春天。这绿意盎然的春草,映衬着春天的到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在原文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语句在全诗的位置出发,分析其与其他诗句的关系,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效果,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归纳总结。 “亭柳。亭柳”是说杨柳依旧亭台边。“昔日青青在否”,意思是往日里那青青的杨柳现在在哪里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柔丝别绪怜生
【注释】 阑畔:栏杆旁边。 盈盈握雪团酥:形容花的形态像捏雪球,又像揉酥,十分娇嫩可爱。 徐黄:指唐代画家徐熙(一说为宋代画家)。 阳春:指春天。高价:指好价钱或高价位。 【赏析】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描绘,突出了绣球花的美丽。上片先以“阑畔”点明地点,再以“一树绣球花满”勾勒出绣球花盛开的景象,接着以“盈盈握雪团酥”来形容其娇嫩可爱的形态。下片则从色彩上进行刻画,“绝似徐黄画图”
【注释】 转应曲:唐教坊曲名。本为舞曲,亦作“转应乐”。《教坊记》载:“《转应乐》一名《回雪乐》,舞者六人,衣白练裙,舞回雪之曲也。”因舞时以手拂地而转,故曰“转应”。此诗题一作《月夜》。 霜月:指初冬的月亮。 步影横枝清绝:意思是说月光洒在枝头,影子横斜而优美。 愔愔(yīn yīn 音因)烛灭镫休:意思是说静悄悄的室内没有一点动静,只有灯熄灭了,人也停止下来了。 缓曳罗裾上楼
【注释】 ①转应曲:一种词调,又名“转应子”。 ②离怨:离别的怨恨。 ③红闺女伴:指闺中少女。 ④娇憨不解人愁:娇憨不懂人间的忧愁。娇憨,娇柔憨态。 ⑤泥剥建溪莲子:用泥巴把建溪(今属福建省)出产的莲子裹住。 【赏析】 《转应曲》,是北宋时期流行的一种民间曲子。它以男女恋情为主题,多写女子相思之苦,表现了宋代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转应曲》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往往具有天真、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