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应芳
荔子曲 白玉明肌裹绛囊,中含仙露压琼浆。 城南多少青丝笼,竞取王家十八娘。 注释与译文: 白玉明肌裹绛囊,中含仙露压琼浆。 这句诗描述了荔枝的外观和味道:其外层用白玉般细腻的皮肤包裹着,内里含有珍贵的仙露和醇厚的琼浆。这里的“白玉”和“绛囊”象征着荔枝的珍贵和纯净;而“仙露”和“琼浆”则描绘了其独特的甘甜口感。 城南多少青丝笼,竞取王家十八娘。 这句诗反映了人们对这种美味的追求和向往:在城南
注释与赏析: 南越东吴有战功,闲心无那逐冥鸿。 - 南越(今广东)和东吴(江苏一带)是历史上的两大战场,华将军在这里有显赫的战功,但他现在却选择归隐。“无那”(无法)表达了他对这种改变生活方式的无奈。 只言归卧青山好,何处青山非世中。 - “只言”表示华将军认为只有归隐才能找到真正的宁静,这体现了他的哲学思考。他说,无论在哪里,青山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是完全的世外桃源。 译文:
【注释】 雨中集清凉寺送梅子马赴楚曹能始还闽:在清凉寺为送别梅子而作。马,指诗人的朋友梅子;楚,指湖北的楚州;曹,指福建省的建州;能始,即李能始,诗人的友人,后来回到福建。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写饯别的场景,“雨”字点出了时令和天气,渲染出凄清的氛围,暗示离别的伤感。次句是说朋友要乘船去远方了,作者劝慰朋友不要嫌路长,七闽原自隔三湘。三湘,泛指今湖南一带。这里用一个“隔”字
臧晋叔希林阁赋得雨中钟山春望其一春早城东连骑来,雨中延眺北山隈。 气衔远岫朝初合,阴结重林昼未开。 融雪并沾驰道柳,和风争落寝园梅。 雕窗不闭朱帘卷,坐待晴光陌上回。 【注释】 (1)春早城东:即春色在城东。 (2)连骑来:指骑马来到城东。 (3)雨中:指雨水笼罩之下。 (4)逶迤(wēi yí ):曲折绵延。 (5)气衔远岫(xiù):形容云雾缭绕,环绕着远处的山冈。 (6)阴结:云层浓密
注释: 萧萧:形容枫叶飘落的样子。 浅绛霜初醉:指枫叶被露水打湿后呈现出的深红色,仿佛是醉酒一般。 槭槭:形容树叶在风雨中摇曳的声音。 染得千林秋一色:指枫叶将整个树林染成了深红色。 还家只当是春天:指虽然已经过了秋天,但回家后仍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枫树的描绘,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注释】七夕: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王美人:指女子的代称。百花:比喻美人容貌美丽。画衣:绘有各种花纹的服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七夕之夜的浪漫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情感。 第一句“七夕画衣裁”,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七夕之夜,人们穿着精美的画衣,如同天上的繁星闪烁,令人目不暇接。
【译文】 在劳劳亭下送别的路东西分岔,却让行人误入歧途迷了方向。 山鸟仿佛经离别而飞过,到现在也不敢尽情啼叫。 【注释】 劳劳亭:在今江苏扬州西北的南郊,相传为晋王献之所建。亭已毁,但遗迹犹存。 劳劳亭下路东西分:东边通往江都(今江苏扬州),西边通至京口(今镇江)。 翻遣行人到此迷:这里“翻”是副词,表反义;“迷”是动词,指迷失道路。 山鸟似经离别过:好像被离别折磨得已经精疲力尽了。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要求: 1.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这是最基本的格式要求。 2. 关键词加上注释:这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3. 赏析:这是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诗歌情感、意象等的解读。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台城遗迹动凄其,总为前朝足乱离。 - 台城遗迹:指南京的台城遗址,是南朝陈的都城,历史上有许多动荡不安的事件。 - 动凄其:形容景象显得格外凄凉。 -
夜半高峰望,微茫海日光。 下方未觉晓,应是蔽扶桑。 注释翻译: - 在深夜时分登上了高峰,望向远方的海平线 - 下方的海面尚未亮起,仿佛被一层薄雾笼罩 - 远处的太阳被海平面遮挡,只能看到微弱的光芒 赏析: 《和陈伯孺西湖十咏二首·夜半高峰望》是明代诗人柳应芳的作品。诗中的“夜半”描绘了时间是在深夜,“高峰望”则表明诗人站在高处远眺。诗中“微茫海光”展现了夜晚海边的景象
【注释】秣陵:古代地名,今南京秦淮河北岸一带。青溪:即青溪水,在今南京市西。小姑:年轻女子。 这首诗的译文是:小姑家住在秣陵西面,经常听到城楼上乌鸦夜啼声。因为丈夫外出不在家,她曾以为门外就是青溪。 赏析:诗人写自己思念妻子,却不知道她的住处。开头点明地点,接着就写到妻子的住处,最后写自己不知妻子的住处而引起的相思之情。诗虽短,但感情真挚,构思巧妙,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