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谟
迟月夕阳尽,清辉忽满楼。 筵开青雀舫,地近白蘋洲。 花隐滋秋媚,鱼欢趁夕流。 少陵搔发短,如续渼陂游。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徐学谟的作品,题为《中秋八夕集沈伯咸水亭》。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迟月夕阳尽,清辉忽满楼 - 迟月:即傍晚的月亮,通常用来形容月亮升起得较晚。 - 夕阳尽:指夕阳西下,即将消失。 - 清辉:这里指月光,清辉指的是月光明亮而清澈。 - 忽满楼
三月十五日集伯隅园观牡丹 残春情馀景,衰发恋长林。 树密溪堪染,花浓山更深。 酒依金谷数,帘卷玉楼阴。 过眼繁华尽,因知静者心。 【注释】 三月十五日:指农历三月十五日,即清明节前后的某一天。 集伯隅园:地名,位于洛阳城东。 牡丹:中国著名的观赏花卉,以洛阳为盛产地。 残春:指春季即将结束的时候。 情馀景:指春天景色给人留下的余味。 衰发:指头发已经变白。 长林:茂密的树林。 树密
【注释】: ①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节日。诸寮,众官。②长年,长期。⑨风雨,秋雨。飒,形容风声。满城,全城。③砧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石制或骨制的棒槌。急,急促。④冥冥,昏暗貌。⑤漠漠,茫茫、广阔貌。苍波,青色的波浪。卷幔清,帘子被风吹动而发出响声。⑥层巅,指黄鹤楼。双眼阔,眼界宽阔。⑦江山,指黄鹤楼周围的江水和山峦。⑧解,能。应,应当。 【译文】: 长年盼望着每年九月初九的晴天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方寺楼的所见所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登方寺楼”这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行动和位置,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方寺楼是一座寺庙的建筑,诗人登上这座楼,视野开阔,可以远眺湖天。这里的“方寺楼”可以理解为一座普通的建筑,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某种精神寄托或信仰。 “向晚凌虚阁”,这句诗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在这里
诗歌原文: 观水还登水上楼,白云黄鹤故悠悠。晴川酒散千山雨,巫峡帆乘万里流。 苍树没来迷鸟道,孤烟生处近渔舟。不堪南纪重回首,汉吏曾分瓠子忧。 注释: - 观水还登水上楼:观看江水,再次登上楼上观赏。 - 白云黄鹤故悠悠:白云和黄鹤依然悠扬。 - 晴川酒散千山雨:晴天的川流中,酒香四溢,仿佛能消散千山之雨雾。 - 巫峡帆乘万里流:巫峡的帆船,乘风破浪,航行万里。 - 苍树没来迷鸟道
注释: 登爽亭:登上爽亭。爽,凉爽;亭,凉亭。 水竹风烟万壑秋:水边的竹子和风中的烟雾笼罩着万壑的秋天景象。 高亭新构曲江头:高高的亭子在曲江的尽头。新构,新建;曲江,即曲江池,在今西安西郊。 浑如玄圃四香阁,仿佛瀛洲十二楼:好像玄苑中的四座香阁,又好像瀛州的十二座楼阁一般。玄苑是传说中的神仙所居之地;瀛洲,指神话中的海外仙山。四香阁、十二楼,都是仙境中的事物。 玛瑙杯传琥珀酝,水晶帘卷珊瑚钩
【注释】庸山:即庸中,唐懿宗时宰相。 玉立: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汉江:指汉中地区,古称汉川,今属陕西。青嶂:青山。彩凤声沉:指彩凤山的山名。青嶂远:指青嶂在远处。红尘道断:指红尘路断了。白云悠:指白云飘荡。青蔼:指青翠的山林景色。素秋:指深秋时节。真隐地:真正的隐居之地。方外:佛教语,指世俗之外。丹丘:神仙居住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92年(僖宗中和三年)在四川成都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春正二日沈六丈暨周娄诸文学集海曙楼感旧漫兴 天与云林便索居,闲门宾客未应疏。 相携落日登楼处,无奈春风载酒初。 花绽小红寒石艳,波摇新绿绮窗虚。 去年雪后逢今日,次第流光过草庐。 注释: 1. 天与云林便索居:意为天地间仿佛自然地就形成了一个隐居的环境。 2. 闲门宾客未应疏:意指在隐居之地,门前的客人并不觉得冷清。 3. 相携落日登楼处:意指在落日时分,人们相互搀扶着登上高楼。 4.
徐学谟的《集黄鹤楼感赋》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生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晚山横酒酒满卮:描述傍晚时分,山色如同被酒液浸染一般,显得格外艳丽。夕阳下的晚山,如同一杯酒满溢到瓶颈,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2. 仙人骑鹤今安之?:诗人在想象中遇到了一位仙人骑乘仙鹤,这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然而此刻的他或她是否安然无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龙门寺的向往之情,以及对游历龙门寺的愉悦心情。 首句“为慕龙门胜”,表达了诗人渴望参观龙门寺,欣赏其美景的愿望。 次句“因成鹫岭游”,描述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被寺庙周围的山势所吸引,仿佛进入了一座山中,因此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句“钟声与云落”,描绘了寺庙中的钟声与飘渺的云朵相互映衬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第四句“岩翠向人流”,形容寺庙周围山峦叠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