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逊志
《题淩媪隐居图》是一首明代诗人高逊志创作的古诗,全文如下: 陶令归来日,躬耕不厌贫。 问谁解同志,赖有翟夫人。 接下来将分四部分逐一解释这首诗的含义、背景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陶令归来日:“陶令”指的是陶渊明,他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被后人尊称为“陶先生”。这里提到“归来日”,可能是指陶渊明回归自然的一天。 - 躬耕不厌贫:“躬耕”即亲自耕作
【注释】 红梅:梅花。 南枝玉:指梅花,因为梅花开在冬天,颜色鲜红如玉,故称。 芳姿绰约新:形容梅花的娇艳姿态。 不将明媚色:指没有像其他花卉那样争着在春天开放,而是等到冬天才绽放。 竞逐艳阳春:指梅花与百花相比,更耐寒,更坚强,更美丽。 【赏析】 这首七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冬日景象。诗人通过对红梅的赞美,抒发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 首句“红绽南枝玉”,描绘了红梅的颜色和形态
【释义】 我乘着南归的船,在夕阳下泛舟于小溪。野艇顺流而去,隔着江水遥望我的家园,那云彩深处究竟在哪里? 【注释】 题:写诗题咏、题画题诗。 水云:指山间的雾气和云气。 深:深远的样子。杳:幽暗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乘船行舟途中所见所感的小令,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川的深深怀念之情。上片写泛舟南溪时的情景,下片抒发游子望乡的情怀。全词以“水云”起句,意境开阔,构思新颖
次韵答徐良夫 半生遭乱欲归休,尘事羁縻岂自由。 逸气那堪操雁贽,闲身端可被羊裘。 烟光树色千山晚,枫叶芦花两岸秋。 别后莫教音问少,相期重泛木兰舟。 注释与赏析 注释: 1. 半生遭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战乱之中。 2. 欲归休:渴望回归平静的生活。 3. 尘事羁縻:纷扰的世俗束缚。 4. 岂自由:是否能够真正自由。 5. 逸气:指超脱世俗的气质。 6. 操雁贽
【注释】 题扇:指题在扇上的诗。 苍苔:绿色的苔藓。 石:山石。 篁(huáng):竹林,翠色浮:翠绿的色彩映在石头上。 南轩:南面的窗户。 潇洒:超脱世俗,不拘礼法。 清秋:秋天。 【赏析】 此诗写诗人雨后登高望远,遥想昔日的闲适情怀。前两句写景,点出季节、地点和环境;后两句抒怀,回忆往事而感慨时光易逝。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幽恬淡,韵味十足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结合注释,抓住重点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题目所给提示写出答案即可。要注意题干要求是“逐句释义”,而不是“翻译”,注意不要断行。 【答案】 (1)曾游海上望蓬莱——我曾在海上眺望过蓬莱。蓬莱:传说中的神山名。
注释: 窈窕:指美人。青娥:代指美女的眉。双青蛾:形容美女的眉毛,两道眉毛像青蛾一样美丽。流盼:顾盼,斜视。瑶台鹤:形容仙人的神态,如鹤立于瑶台之上。自怨锁芳尘:自己怨恨着被芳香所束缚。似欲溯寥廓:像是想要追寻那辽阔无垠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在画中的形象,通过她的眉眼和神态,展示了她的美丽与哀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简蒲庵长老:指宋代诗人、画家、书法家、禅师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又号鸥屋道人,湖州人,元代著名书画家。他与元末画家黄公望、倪瓒、王蒙等合称“元四家”。 自前朝:指宋朝。 谁怜意气消:谁还怜惜我?“消”是消散,消失的意思。“谁怜”意为“谁可怜”。“消”即“销”,“灭”的通假字。 元亮归来依惠远:指东晋名士陶潜(陶渊明),字元亮。陶潜曾隐居于庐山东林寺旁的莲花峰下
注释:卷曲的石头不足一尺,孤高的竹子无法成林。只有在严寒的季节,才知道君子的节操。 赏析:倪云林,即倪瓒,是元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山水画见长,画面多用墨色,构图简练,线条流畅,意境深远。这首题诗赞美了倪瓒的高尚品格,通过描绘卷石、孤竹、岁寒等物象,表达了对君子高洁品质的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诗人任夔州司马时写的。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开泰运息兵尘”的历史画卷:昔日边患四起,战火连绵,而今,“天开泰运”,太平之世,四海宾服,兵革偃息。“虎旅南征集百粤”,“龙旂西指定三秦”,这两句写当时南方的平定以及西方的收复。第三、四句又从政治、军事两方面写国家的强盛。最后两句,写自己要为人民作贡献。 全诗语言流畅,气势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