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升
诗句解析与译文 老兵行:这首诗是关于一位老兵的回忆和感叹。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参军的经历,以及后来的退役生活。 第一段: - 公徒三万来骎骎:这里描述的是军队的壮观景象,士兵们浩浩荡荡地前来,气势如云。 - 壮夫力士纷如云:强调了士兵的强壮和力量。 - 国中七尺野六尺:这里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军人身材高大的赞美。 - 安有羸老堪从军:表示没有老人能够胜任从军的重任。 第二段: -
乡兵行 焚尔谷,毁尔屋。杀人如麻不敢哭,忍泪含饥草间伏。 尔勿伏,贼人索尔剜尔目。尔勿走,贼人追尔刖尔足。 尔有丁男尔御侮,十人可什五人伍。沿山树栅路置弩。 守则鸣钲战则鼓。官兵十万动地来,犄之角之惟汝才。 入贼阵取贼将首,驰归报捷旗门开。大府论功上封事,驻马田间问名字,千夫百夫尔长之。 昨日村农今武吏,长揖县官投一刺。 注释: 【焚尔谷】烧毁你的庄稼。 【毁尔屋】拆毁你的房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捕鱼画面:渔夫在灌口观鱼,他手持竹竿,踏着浪花行走,不使用任何工具,只用一根长竿就能捕到大鱼。他不怕寒冷,不怕辛苦,只爱鱼儿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希望所有的鱼都能得到满足,不贪心,不贪婪。最后渔夫感叹,这只鸟能知道何时该停止,知道何时应该享受生活。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有诗意。通过对渔夫和乌鸟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宣府 幽燕重镇奠雄图,隍堑重重拥大都。 洋水东流趋涿鹿,宝峰南峙扼飞狐。 弧旌在韣星常卷,帟幕来巢鸟自呼。 无限碧云西海阔,李陵台畔月轮孤。 注释: 宣府:宣府是明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这里指代的是宣府地区。 幽燕:指的是北京周边的地区,历史上以地理位置重要而著名。 重镇:指战略要地、重要的军事要塞。 奠雄图:奠定了宏伟的蓝图。 隍堑:古代城墙上挖掘的护城沟。 洋水:指大运河或黄河的水。 涿鹿
这首诗是唐代李益的《新兵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行粮全,坐粮半,给米论石钱论贯。东邻健儿力如虎,西家壮男能伏弩,投名入籍报官府。 - “行粮全”指的是士兵们行军时携带的粮食充足。 - “坐粮半”意味着士兵在营地中可以享用一半的粮食。 - “给米论石钱论贯”表示根据所携带粮食的多少来计算报酬,石和贯都是古代计量单位,石为十斗,贯为十千。 - “东邻健儿力如虎”形容士兵们勇猛如虎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是诗人随军征伐云南,在云南曲靖一带驻军时所作。全诗通过土兵生活片断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军队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战争的不满。 第一句“徙都耶”意为“被迫迁徙”,说明朝廷命令将军队从内地迁到南方。第二、三句写土兵被强制迁移到云南曲靖一带后,仍不安心,不愿去蛮夷之地。四、五句写土兵们既非土著也非流民。六、七句写土兵因罚不应役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宁静而美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宣府:地名,位于今北京市北部,是明朝的边防重镇。 夜刁无警野烟和:夜晚平静,没有警报声,只有田野上的烟雾和草木的气息相融合。 漠北尘氛颂止戈:在北方边远地区,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人民得以歌颂和平的年代。 箭岭晴云横素练:箭岭上晴朗的天空中,洁白的云朵如同白色的练布般飘荡。 玉关寒雨簇青螺:玉关地区
诗句原文: 宣府城高压暮鸦,云州西望控龟沙。 秋光雨淡关门柳,晓帐风传塞上笳。 注释解释: - 宣府城:宣府,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明代初期设立的九边之一,负责北方的边防工作。 - 高压:形容宣府城墙高大坚固,能够抵挡敌人的强大攻势。 - 暮鸦:傍晚时分,乌鸦归巢,暗喻战争带来的疲惫与寂寥。 - 云州西望:指的是宣府城的西边,面对的是遥远的云州地区。 - 控龟沙:控制着龟形的沙洲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主题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从手法上分析其表达技巧。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夜泊石潭”中“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石潭”即石滩。“秋水生前夕,高滩涌大溪。”的意思是:秋水在清晨涨潮的前夕,高高的沙滩上有条大溪奔流。“惊风吹浪急,斜月向人低。”的意思是:突然袭来一阵风,掀起了波浪
西来之水如建瓴,渔者陆处烟中汀。竹柎泛泛代舴艋,踏浪稳如平地行。 不营万匠篊,不结百囊罟。渔竿藋藋荷乌鬼,长喙碧睛水中虎。 冬晴滩落渔唯唯,吉日维何壬与癸。为鹅为鹳俨成行,水面合围森壁垒。 一声叱咤风怒号,翻身陡落随奔涛。乌衣队队霎时没,但闻水底逃鳞拨剌而惊跳。 须臾鼓翼冲波起,衔出银鳞半窥尾。大鱼跋扈不受擒,拍拍飞来争角犄。 鱼笼已满鸬鹚归,驱之不下亦不飞。渔翁爱鱼亦惜鸟,大鱼入市小鱼疗尔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