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重镇奠雄图,隍堑重重拥大都。
洋水东流趋涿鹿,宝峰南峙扼飞狐。
弧旌在韣星常卷,帟幕来巢鸟自呼。
无限碧云西海阔,李陵台畔月轮孤。
宣府
幽燕重镇奠雄图,隍堑重重拥大都。
洋水东流趋涿鹿,宝峰南峙扼飞狐。
弧旌在韣星常卷,帟幕来巢鸟自呼。
无限碧云西海阔,李陵台畔月轮孤。
注释:
宣府:宣府是明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这里指代的是宣府地区。
幽燕:指的是北京周边的地区,历史上以地理位置重要而著名。
重镇:指战略要地、重要的军事要塞。
奠雄图:奠定了宏伟的蓝图。
隍堑:古代城墙上挖掘的护城沟。
洋水:指大运河或黄河的水。
涿鹿:地名,古时诸侯国名,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
宝峰:山峰的美称,也指山势险峻的山峰。
飞狐:地名,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
弧旌:古代的一种旗帜,用来象征军队的威仪和力量。
韣:古代的一种头饰,这里泛指军装。
帏幕:帐篷。
来巢:鸟儿筑巢的地方。
碧云:形容景色美丽如画。
西海:指的是西边的大海。
李陵台:古迹,位于今天的河北怀来县境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宣府风光的五言律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宣府的壮丽景色和雄伟气势。全诗分为四句,每句都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宣府地区的赞美之情。
首联“幽燕重镇奠雄图,隍堑重重拥大都”,以“幽燕重镇”开篇,点明了宣府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紧接着“隍堑重重拥大都”,进一步描绘了宣府周围地势险要、护城沟深密的特点,形成了一种保卫京城的雄壮气势。
颔联“洋水东流趋涿鹿,宝峰南峙扼飞狐”,则将视野扩展到了整个宣府地区的自然景观。“洋水东流趋涿鹿”,形象地描述了大运河或黄河水的流向,以及它所经之处的风景名胜;“宝峰南峙扼飞狐”,则是对宣府附近山峰的描述,既有其险峻之特点,又有其秀美之景致。
颈联“弧旌在韣星常卷,帟幕来巢鸟自呼”,则是对宣府人文景观的描绘。“弧旌在韣星常卷”,象征着军队的威仪和力量;“帟幕来巢鸟自呼”,则是对宣府地区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既有鸟儿筑巢的温馨场景,又有它们自由翱翔的灵动之感。
尾联“无限碧云西海阔,李陵台畔月轮孤”,则是对宣府夜景的描绘。“无限碧云西海阔”,形容了宣府地区天空中云彩的辽阔无垠;“李陵台畔月轮孤”,则描绘了李陵台周围的月亮景象,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之美,又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宣府地理、历史、自然景观以及人文风情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宣府形象,既有对宣府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宣府人民生活的关注,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