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邺嗣
【注】四序:一年四季。长:漫长。莽难辨:草木茂盛,难以辨认道路。中原:指长安。投荒:流落他乡。若木:神话中的树名,这里比喻月亮。回:返回。裴(péi)回:徘徊不前的样子。空巷:没有行人的街巷。句践国:春秋时的越国,在今浙江绍兴。久:长久。采葛妇:采桑养蚕的妇女。薄脯(fǔ):干肉、干粮。浙水:即钱塘江,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赏析】 《秋怀》是诗人在长安时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园和故乡的思念
秋怀 南登白云山,巨礐万年在。 巨礐:指巨大的岩石。 老藤缘若梁,苍虬俯承盖。 老藤:指古藤,形容树木苍劲有力。 苍虬:青色的龙蛇,比喻山势蜿蜒曲折。 俯承盖:俯身覆盖着山石。 崩剥傍壑深,日渴陷其内。 崩剥:指山石崩裂剥落。 壑:指山沟。 渴:缺水。 陷:陷入。 我行已及巅,得与飞鸟会。 我行走至山顶,能和飞鸟一起飞翔。 忆自伏蓬茨,三年渐短喙。 伏蓬茨:指草莽之地。 短喙:指小鸟的嘴巴。
诗中描述了夕阳西下,余晖依旧的三台山和相对应之坟地。通过描述“苍公”埋葬后的湖山景色与先前的荒凉对比,诗人表达了一种由衰变盛的情感变化。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细致的赏析: 1. 诗句原文: 三台夕照尚余曛,相望于坟与岳坟。 一自苍公藏骨后,湖山如画遂三分。 2. 诗句翻译: - “三台夕照尚余曛”描绘了三台山在傍晚时分的余晖映照,夕阳将山峦染成了淡淡的金色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山行失道 习僻厌平阡,歧道入榛莽。 笮足不肯回,牵拂坚初往。 稍进益无天,竹叶大逾掌。 隙处触瓣云,日脚不落壤。 视体若匽松,渐伛安得仰。 两袖竞翅张,冒棘先用颡。 导者未识谁,后趾蹴前緉。 人兽尽无音,但闻碎箨响。 三里幸出丛,目光久矘䁳。 始见樵子行,讶我反山魉。 注释: 1. 习僻厌平阡:习惯了偏僻小路,讨厌平坦的田间小道。 2. 歧道入榛莽
【注释】 得杖:拄着拐杖。 既出贺险尽,瞻前乃复陡:走出山险后,回头一看,道路又陡了。 小憩对古松,支离类此叟:休息时,面对古松,觉得我像这老人一样衰老。 策足耻言疲,终落仆夫后:拄着拐杖行走,以有说不尽的疲乏为耻,最后落在仆人的后面。 山人指爪强,拗竹等拗韭:山上的老人用手指抓东西,像韭菜一样硬。 怜余进一茎,兹意感君厚:怜悯我进献的一根菜,我感激你深厚的友情。 忽若当颠危,倚身得奇友
【注释】 山楼:即山居。 日夕坐众山:在夕阳下,独自坐在群山之中。 空岚不知湿:浓重的山雾弥漫在空中,不知道是湿润还是干涸。 太白峙我前:太白峰矗立在我的面前。 鹿岩别疏立:鹿岩的山峰稀疏地排列在前方。 轻云时往还:轻盈的白云有时去时而回。 两山始邮接:两座大山开始连接起来。 秋光无定容:秋天的光辉没有固定的样子。 俯仰每不及:低头看和抬头看总感到时间流逝得很快。 欻然随飞鸟,林烟各小集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邺嗣所作,名为《西陵绝句诗十四首·沙涨钱塘事莫无》。此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的解释: 1. 诗句解析:“沙涨钱塘事莫无” —— “沙涨钱塘事莫无”描绘的是因泥沙淤积导致的钱塘江水位上升,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变化或事件。其中“沙涨”意味着泥沙的增加
下面是对《西陵绝句》的逐句解释和翻译: - 诗句解读 1. 司马坟前客过频:这句诗描述了在司马坟前,经常有客人经过的情景。司马坟前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与司马相关的墓地。 2. 灰飞常见纸钱新:这里描述的是每次经过时,都会看到新烧的纸钱被风吹散,飘落在地上。 3. 岂如哭祭文山客:表达了一种对比的情感,即与那些在文山(可能是一处重要的文化或政治场所)哭泣哀悼的人相比
诗句: 春雁仍飞竟不还,两湖风物总潸潸。 译文: 春天的雁阵仍在天空中飞翔,却再也没有回到这里,两湖的风景依然美丽,但人们的心情却变得忧伤和忧郁。 注释: 春雁: 春天时南飞的大雁,此处指代春天的景象。两湖: 指湖北地区,特指汉口附近的湖泊。潸潸: 形容眼泪流淌的样子。北来高士: 指的是那些从北方来的有学问的人。洛山: 洛阳山,古代诗人常用以表达对故乡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解析】 本诗是作者在南游归来后,重访故人履安之墓时所作。全诗抒发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之情及与履安先生交往的感慨。 其一 南国香兰不复生,人间难死是高名。 注释: 南国,指履安先生曾经居住的地方;高名,即高尚的名声。诗人怀念履安先生,认为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的高名却永垂不朽。 其二 呜呼表墓长留字,恸哭登台未绝声。 注释: 呜呼,表示悲痛;表墓,刻石立碑以志哀;恸哭,极其悲痛地哭泣;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