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夕照尚余曛,相望于坟与岳坟。
一自苍公藏骨后,湖山如画遂三分。
诗中描述了夕阳西下,余晖依旧的三台山和相对应之坟地。通过描述“苍公”埋葬后的湖山景色与先前的荒凉对比,诗人表达了一种由衰变盛的情感变化。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细致的赏析:
诗句原文:
三台夕照尚余曛,相望于坟与岳坟。
一自苍公藏骨后,湖山如画遂三分。诗句翻译:
- “三台夕照尚余曛”描绘了三台山在傍晚时分的余晖映照,夕阳将山峦染成了淡淡的金色。这里的“三台”可能是指某座特定的山峰或地区,夕阳的余晖给这些地方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古老的氛围。
- “相望于坟与岳坟”则意味着两座与三台山相邻的坟墓,可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墓地,暗示着某种历史的沉淀与连接。这样的描写带出了一种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感。
- “一自苍公藏骨后”中的“苍公”可能指一位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去世可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里用“藏骨”一词,暗示了这位人物被安葬的地点。
- “湖山如画遂三分”则是对三台山美景的极致赞美。这里的“湖山如画”表明三台山的自然景观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而“遂三分”则可能意味着由于这位人物的影响,原本分散、互不联系的自然风光得以整合,形成了新的和谐与美丽。
- 关键词解释:
- “三台”:在古代文献中,三台通常指的是中国北方的一个著名山峰或一组山脉。这里可能特指三台山,是诗人眼中的一处自然景观。
- “相望于坟与岳坟”:坟和岳坟都是古代墓葬的称谓,这两句可能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的深刻感慨。
- “苍公”:此处的“苍公”可能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尊称,也可能是诗人为了强调该人物的重要性而特别选择的称呼方式。
- “湖山如画遂三分”:这里的“三分”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指数量上的减少或分割,可能意味着原先分散的自然元素现在得到了更好的组合和平衡。
李邺嗣的《西陵绝句诗十四首》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