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锴
【注释】 1. 霜树争开锦:比喻秋天树木的叶子,在霜降后竞相开放,像织锦一样色彩艳丽。 2. 秋沙不惹泥:指秋天的泥土不粘,不沾满泥沙。 3. 病翻嫌伏枕:指生病时喜欢躺着,因为躺着比坐着舒服。 4. 晴即乐扶藜:晴天时喜欢扶着拐杖行走。 5. 理得形原赘:意思是理顺了身体原来多余的部分。 6. 机忘物已齐:忘记世俗的事情,一切已经齐备。 7. 邻家邀痛饮:邀请邻居一起痛痛快快地喝酒。 8.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下面是对每句诗的详细解释和赏析: 1. 晚看秋山红树: - 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傍晚时分,站在高处眺望秋天的山景,看到了山上的红叶。 - “晚看”说明时间是在傍晚,“秋山红树”则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景图,红树叶与秋天的景色相映成趣。 - “红树”可能指的是枫树或者其它带有红色叶子的树木,这是秋天特有的景象。 2. 谁擘珊瑚树,枝枝出海云: -
注释 - 甲第:指官邸。 - 峥嵘:高耸的样子。 - 膝易安:形容简陋,与“甲第”形成鲜明对比。 - 夜霜神骥立:夜晚像神骏的马一样站立着。 - 秋水白鸥寒:秋季的水面像白色的鸥鸟一样寒冷。 - 蓟训争相接:蓟地的习俗争相效仿。 - 韩康窃自完:韩康窃取了别人的成果。 - 过从:交往、来往。 - 移榻罄清欢:搬动床铺来尽情享受欢乐。 译文 甲第(官邸)高耸入云
这首诗的译文是: 正欲秋山去,苍藤寄此时。 老夫何所赖,一物见深知。 野步逾规矩,闲心混险夷。 清秋天地肃,寒翠入支颐。 注释与赏析: 1. 正欲秋山去:诗人正准备去秋山游玩。 2. 苍藤寄此时:诗人把秋山的风景用苍老的藤杖寄给此时的朋友。 3. 老夫何所赖:诗人感叹自己已经老了,没有什么值得依赖的。 4. 一物见深知:诗人用一根藤杖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希望朋友能理解。 5. 野步逾规矩
注释: - 山居杂咏五首:这是诗人自称为“山居杂咏”的五首诗。 - 一雨柴门路,纷然掩碧莎:一场春雨过后,小路被雨水打湿了,覆盖在碧绿的莎草上。 - 澹怀随老至,小隐畏人多:随着岁月的增长,我的心情变得更加宁静(澹怀),而隐居的生活则因人多而感到害怕。 - 泽雉安微分,醯鸡有太和:与生活在水边的野鸡相比,我的微薄地位(或地位)是微不足道的,但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秋初过陈橘洲有作 秋水连沙雨,衡门且暂临。 愁兼芳草暮,迹混白鸥深。 交道看前辈,文章见古心。 尹班投契旧,不厌屡招寻。 译文注释及赏析: 秋季刚刚过去橘子洲上,我在此地稍作停留。 秋天的湖水与沙岸相接着,秋雨绵绵下个不停。 我暂时停驻在衡门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情忧郁。 忧愁之情与芳草萋萋一样,黄昏时分更加浓烈。 我的足迹与江中的白鸥相似,融入其中难以分辨。 观察前人的行为和态度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有怀藏公:表达了作者对藏公的思念之情。“有”是存在,“怀”是怀念,“藏公”指代特定的人名或人物。 2. 本色行真意:保持本性,行真实的心意。这里的“本色”指的是不伪装、不做作的真实面貌,“行”表示行动或行为,“真意”即真诚的意图或情感。 3. 吾师得自然:我的老师懂得如何顺应自然。“吾师”指代作者所尊敬的师长或导师,“得”意为得到或领悟到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峣崅南山口”: 描述一个山峰的陡峭口。 - 注释:峣崅,山名;南山口,指山脉入口处。 - 译文:高耸陡峭的南山口。 2. “参差晚稼陈”: 描绘田间庄稼参差不齐的景象。 - 注释:参差,不齐;晚稼,指晚熟的庄稼。 - 译文:田间的庄稼高低不一,已经成熟。 3. “谁知荷锄者,不是带经人”: 表达对那些辛勤耕作却不读书的人的感慨。 - 注释:荷锄者,指农人;带经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第1句:“静理入闲趣,方知天地功。” 译文:在平静的环境中,我才体会到了宇宙间的奥秘,才知道天地间的伟大功业。 注释:这里的“静理”可以理解为安静的心境,“闲趣”则是指宁静的乐趣。作者通过自己的感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感悟和领悟,也表现了他追求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第2句
山居杂咏五首 耳目都无事,空山贡寂寥。 飞生时探鷇,稚子日承蜩。 苍莽情焉薄,胚浑器不雕。 初非事高尚,于以永今朝。 注释: 耳目都无事,空山贡寂寥。 耳目都无事,意味着作者在山上过着闲适的生活,没有世俗的纷扰和烦恼。空山贡寂静,描绘了一幅山中宁静的景象。 飞生时探鷇,稚子日承蜩。 飞生时探鷇,描述了雏鸟在树枝间觅食的场景,稚子日承蜩则描绘了孩子们在树下捉蝉的快乐时光。 苍莽情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