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諴
【诗句释义】 荒山日暮路幽杳:荒山,指荒凉的山;日暮,天色已晚;路幽杳,道路显得模糊不清。 恍然梦境逢冰痕:恍惚间,仿佛是在梦中遇到了冰上的踪迹。 非龙非螭石丈人:不是龙也不是螭(li chi),是指一块石头。石丈人,形容这块石头高大如人的身长。 卓立千尺凝元神:卓立,挺立;千尺,形容石头高耸入云。凝,凝聚、凝结;元神,即精神、灵气。 狂呼再拜携子手:大声叫喊并再次向石头叩拜,同时牵着儿子的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针对诗歌的写作方法提出的要求,考生需要对诗歌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有一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分析其特点,最后进行赏析。此诗是作者在嵩山田居时所作杂咏,诗人通过对农事活动的描写,抒发了农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等要求,考生需要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并结合诗歌内容、主题、手法及思想情感进行赏析。 【答案】 ①双松:指两株松树。 ②夭矫:弯曲盘旋的样子。凭潭起:依傍着江潭。 ③卢师: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字怀远,号景澄。 ④二龙子
【注释】 灌读:指读书。草堂:茅屋,借指书房。夏夜:夏季夜晚,天气炎热。 初过雨:刚刚下过一场雨。无风:没有风。自凉:自然清凉,不须用扇子。 虫声疑在野:蟋蟀的叫声好像在野外。月色忽周堂:月光似乎照到厅堂上。 境静由神会:心境宁静能使人的精神与外界景物相通。心闲与物忘:心灵悠闲时能忘却外物。 数杯微醉后:喝了几杯酒,微醉之后。清露洒衣裳:衣服被清冷的露水打湿了。 【赏析】
诗句注释: 1. 憩翠微山下酒家:在翠微山下的酒家休息。憩,休息。 2. 未拟云岩便卜居:还没有打算就云岩这个地方定居下来。未,没有。 3. 久将魂梦托樵渔:长时间地把灵魂寄托在樵夫和渔人的身上。久,长时间。 4. 鸣泉任石谐清浊:泉水在石头间流淌,任由石头决定它清澈还是浑浊。 5. 落叶因风致疾徐:落叶随风飘舞,时而疾速,时而缓慢。 6. 人为病多情益淡:人因为生病而情感变得淡薄。 7.
桑间鸠语椹初黄,满榻南风午梦长。 译文:桑间的鸠鸣声,椹叶刚刚泛出黄色。我倚靠着南风的暖意,沉浸在午睡的梦境中。 注释:桑间的:指桑林之间,古代男女幽会之地。鸠语:鸟鸣,此处指蝉鸣。椹叶:桑葚。 终老不行城市路,一隅云水自成乡。 译文:最终我将选择不再行走于繁华的城市街道,而是找一个角落享受宁静的自然环境,像诗中的“云水”一般。 注释:云水:形容自然景色优美如画,如同天上的云朵和地上的溪流一样。
自翠微山口至第一桥 絷马龁平冈,欲试济胜具。 奚奴荷拄杖,负手就熟路。 经秋无飘风,丹黄满岩树。 迤逦缘涧滨,瞩目尽良遇。 谷口忽若吞,噬嗑饱烟雾。 西折磴渐危,山势益奔骛。 小坐拂藓石,佳境在指顾。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诗,描绘了从翠微山口到第一桥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山口,颔联写山路,颈联写山中景致,尾联写到达后的感受。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从山口出发,到第一桥,再到山谷中的美景
浮香亭纳凉 六月郊坰草树丰,小园新霁暑全空。 水亭初散芰荷雨,冰簟来乘杨柳风。 幽鸟不惊人似槁,乱蝉忽聒耳如聋。 自知未尽忘机事,犹向清溪羡钓翁。 注释: 1. 浮香亭纳凉:在浮香亭中纳凉。 2. 六月郊坰草树丰:六月的时候,郊外的草木茂盛。 3. 小园新霁暑全空:小院刚刚下雨,暑气全消了。 4. 水亭初散芰荷雨:水边的亭子刚刚被荷叶上的雨点打湿。 5. 冰簟来乘杨柳风
溪云淡淡合还披,不定阴晴禁火时。 约得邻翁耘宿麦,杏花小雨又成丝。 注释:溪边的云雾时而聚拢时而散开,天气变化不定,难以预料何时晴朗或下雨。我约定了附近的邻居一起收割晚稻的麦子,可是到了傍晚时分却下起了细雨,雨水像牛毛一般落下,使得收割工作变得十分困难。但最终我们还是成功地完成了收割任务,尽管辛苦。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村生活片段,通过自然景象和农民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勤劳
【注释】 岚坞:山坞。云庄:云雾缭绕的山庄。午馌(hàn):中午割稻。馌,古代一种农活。平芜:平坦而长满杂草的地方。牛:指耕田用的牛。此诗是次韵嵩山田居杂咏中的第二首,前一首是《春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嵩山农家的生活。首句写“岚坞云庄”幽静;二句写“家家水碓”,说明农民们都很勤劳。第三句写中午割稻后,人们休息;第四句写“一片平芜”,说明田野很宽广。全诗用词朴实、自然、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