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曾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作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逐句解释诗句,有时要通读全诗,从整体上理解诗意,并注意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手法及效果,如衬托、烘托、对比、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诗歌的情感。 “美服人争指,空名盗亦憎”,诗人初入都门时,穿着华贵的衣服,人们争相指点,但盗贼也憎恨
注释:雨夜失眠,随手翻看案头的书读着。 万感从何而来像潮水般汹涌,我披衣而起却觉得很无聊。 古人传诵的那些都只是糟粕,独自对着这暗夜的凄冷。 常常回忆过去一起睡觉的人隔黄土,还在怀疑那声音是从丹霄传来。 耳畔彻夜响个不停,知道那是几片蕉叶被风刮落的声音。 赏析:这首诗通过诗人夜晚独坐书房的情景,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诗中充满了孤独、迷茫和无奈的情绪。诗人通过对书籍的阅读,试图寻找一些安慰和寄托
我们将这首诗逐句解读: 1. 仍有荒江庙貌留: 这句表达了尽管战争或灾难已经过去,但某些遗迹和象征性建筑仍然存在。"荒江庙貌"可能指的是一个因战争而荒废的古迹或祠堂。"仍有"强调了其存在的持续与不变。 2. 同时淮将已无俦: 这一句意味着在历史上与那些将领们相比,现在没有类似的英雄人物。"淮将"指淮河流域的将领,"俦"在这里是“匹敌”的意思,意指没有能与之匹敌的英雄。 3. 鼓鼙今日思应晚
【注释】杏城:地名,这里代指作者的家乡。樊山:地名,在这里指樊山秋柳。 译文:陶令门前尽日垂柳,我的情绪无人知晓。流红得句聊题恨傅粉何心学弄姿一曲秋娘歌独绝十年春梦觉应迟上林故事浑疑信犹盼回黄转绿时赏析:诗人用“杏城”代称自己的家乡,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樊山秋柳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期待。诗人用“流红”和“傅粉”两个意象来形容樊山秋柳的特点,形象生动。诗人用“一曲秋娘歌独绝”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梦阳,他是一位明朝的文学家、书法家。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炬火星星遽燎原,酸心板荡此乾坤。 - “炬火星星”比喻微弱的力量和希望,“遽燎原”暗示这种力量虽然微小,但却有燎原之势。“酸心板荡”形容国家的动荡不安,“此乾坤”指的是整个国家。 2. 苞桑痛念先皇计,因果终疑佛氏言。 - “苞桑”是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国家的根基或基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原诗为:“柔条岂耐雪霜侵,忍见飘零万缕金。攀折行人朝复暮,蹉跎芳序昨成今。江潭何限悲摇落,海水分明阅浅深。回望扶桑丽朝旭,菀枯难与问天心。” 注释: - 柔条(柔嫩的枝条):这里指柳树的枝条。 - 岂耐(怎么能承受):表示不能忍受。 - 雪霜(冰雪):这里指寒冷的天气。 - 忍见(不忍心看见):不忍心看到。 - 飘零(散落零落):形容柳条被风吹得四处飘散。 -
乌桕丹枫满目秋,伤时王粲怕登楼。 尚余舞态临风见,何似浮踪逐水流。 大树功名虚玉帐,剧棋光景变金沟。 亦知代谢寻常事,不奈言愁我欲愁。 注释:秋天里,乌桕树和枫树的叶子都变成了红色的,满眼都是秋天的景象。这种景色让人感到悲伤,就像王粲害怕登上高楼一样。我仍然保持着舞姿,面对秋风而舞,但我不像其他人那样追求名利。我像大树一样,虽然有成就,却像是空虚的玉帐一样无实际意义。我就像下棋的人一样
乙丑年二月在都车中口占静听车轮转,吾肠与万周。 把书姑引睡,呼酒不浇愁。 促坐知谁某,微吟自唱酬。 平生江海兴,左计负扁舟。 注释: - 乙丑年:指的是诗人的生年。 - 二月出都(yù cóng)车中口占:在二月这个时间点,诗人从都城(首都)出发,坐在马车里即兴写下这首诗。 - 口占:随手记下,不经推敲地写作。 - 把书姑引睡:用手托着书本,轻轻摇来晃去,试图让自己入睡。 -
【注释】 乙丑: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冬十一月改元,因用干支纪年,故称“乙丑”。 出都车中:从京师到临安的路上。出都,即离开朝廷;车中,指皇帝的车驾之中。 西笑真成梦:西面笑的人真像做梦一样。 东流未有垠:东流的河水没有边际。 余故我:剩下的是我这个人。 触处感前尘:到处都能感觉到以前的生活痕迹。前尘,指以前的世事,往事。 卉木犹含冻:草木尚且被冰冻覆盖。 风沙苦趁人
勤恪督楚时,吾祖同疆寄。 大难适初夷,急在培元气。 抚臣职治民,地与益阳异。 推贤本公忠,刚柔亦互济。 不争赫赫名,岂恤悠悠议。 奏牍兹具存,经画皆至计。 国家建行省,命官有深意。 元丰议省并,祇以便专恣。 荆襄据上流,承平慎择帅。 奈何任无赖,轻举江东弃。 始信古人言,将亡必多制。 与君籍金闺,通家逮四世。 白首役汗青,同舟话故事。 连楹赐书在,骏烈惭弗嗣。 倾阳一寸心,何补东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