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叔璥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制琴的过程,通过精细的工艺制作出完美的琴。以下是对每句诗的解释和赏析: - 第一句:“制琴四寸截琅玕” - “制琴四寸”:这里指的是琴的长度,四寸指的是琴的长度约为21厘米左右。 - “截琅玕”:琅玕是一种美玉,这里用来形容琴的材料。截就是切的意思,指将琅玕切成四寸长。 - 注释:描述了制琴的第一步,即选择优质的材料,然后将其切成四寸长的琴身。 - 第二句:“薄片青铜窍可弹”
【注释】 配他:与它相配。弦索:即琵琶,弦索指弹拨乐器。亦:也。相宜:合适,恰当。小孔:指琵琶上的小孔。横将:轻轻的。按鼻吹:用手指轻轻按住鼻子吹奏。凤来交唱:像凤凰一样相互唱和。秦女欲仙时:指秦娥(汉宫乐伎)想要飞升成仙的时候。 【赏析】 这首杂咏诗以琵琶起兴,赞美其音色之美,并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配他弦索亦相宜”,首句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主题。琵琶是弦乐器
【注释】 1. 互市:古代指边远地区民族与中原王朝进行商品交换。 2. 熟番:指熟悉朝廷政策的边疆民族首领,也泛称对朝廷政策了解较深的少数民族首领。 3. 敢探寻:敢于探求、追求。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唐朝时期边疆民族首领主动到京城长安朝贡的情况。 “兽皮时出内山深”,首句就点明了这是一首咏物诗。“兽皮”即野兽的皮毛,是边疆各族人民用以制作衣物、装饰用品等的原材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畋的作品,属于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赘婿为儿妇是家,还怜凿齿擦蕉花。 译文:作为赘婿成为儿子的妻子,仍然怜爱那牙齿像凿子一样整齐的人。 注释:赘婿,指妻子的父亲娶了妻子的姐妹或女儿做妻,即上门女婿。在这里,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作为赘婿的身份。而“凿齿”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那些牙齿像凿子一样整齐的人,可能是指自己的岳父
【注释】 番社:指边地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 高:这里指楼很高。 猫踏更番:用猫来报时,每到一定时间,就鸣叫。“更”通“贡”,古代以鸡毛或兽角等物置屋上,以夜半鸣声报时。“番”通“番”,指昼夜。 未觉劳:没有觉得有什么辛苦。 镖箭利:箭矢锋利。“镖”是箭的一种,末端有尖刺,射中目标后会脱壳飞回。 鼠窃远潜逃:老鼠偷东西,躲得远远的,不让人发现。 【赏析】 这首诗描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夜景和风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未经牵手尚腰围”意思是说,还没被牵上手,就已经被裹得像个小粽子似的了;“习惯身轻走若飞”意思是说,走路的时候,已经习惯了轻盈如飞了;“凉夜月明齐展足,羡他猫女愿同归”意思是说,在清凉的夜晚里,月光明亮,一起展开脚丫子来散步,真羡慕那些猫咪们,它们愿意和人一起回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凉爽的夜里,我一边欣赏着明亮的月光,一边轻松地舒展着双脚
生儿出浴向河滨,仙气长留冷逼人。 三保当年曾到处,南洋诸国尽称神。 注释:出生的儿子在河滨洗澡时,仙气久久不肯散去,令人感到寒冷。三保当年曾在南洋各地游历过,那里的各国人民都称他为神灵。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三保的诗,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中描绘了三保出生时的神奇景象,以及他在南洋各地游历时受到各国人民的敬仰。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三保的伟大形象
【注释】 地辟:开垦土地。 场:通“塘”,水池。 焚林:焚烧森林。 设阱:设置陷阱。 黄犊:小牛,喻指幼兽。 相逐:互相追逐。 平原:原野。 互斗强:相互争斗,互不退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猎杀幼兽的恶行所发出的愤慨之鸣。诗的前两句写开荒辟地,后两句则揭露了猎人捕捉幼兽、互相追逐残杀的残酷行为。全诗采用比兴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行径的愤怒之情。
注释: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不选择在洞穴中生活,也不选择在高处筑巢。我使用布毯紧紧缠住两棵树。” 此味睡乡人不识,不须化蝶自翩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种味道对睡眠的人来说并不重要,没有必要变成蝴蝶自己飞舞。”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首先,诗人通过对这种事物的描绘,展现了它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的特质。其次,诗人通过对这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释义】 小楼贮存着粮食,叫做禾间小楼,用砍伐竹子编制草茅,自己可以自得其乐。应该知道粮食是种植的本计,不能只顾饮酒吃肉,去搜山猎取。 【赏析】 “禾间小楼贮粟”句,此乃诗人自注,说明这栋小楼之所以叫禾间小楼,是因为里面贮存着粮食。诗人在小楼里贮存粮食,表明他有积蓄粮食、准备军需粮秣的打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节俭作风。 “剉竹编茅盖自闲”,诗人用“閒”字点明自己虽然储存了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