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仲参
注释: 听尽灯前细雨声,声音的声音总是别离的情。 何时能断掉闲愁烦恼,任凭芭蕉叶上滴到天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窗外的雨声,联想到人生的离别之情,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离别无常的感慨和无奈。诗中“灯前细雨声”、“离情”、“芭蕉滴到明”等意象,都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注释: 四野平田春水肥,前山隐隐带残晖。 千林晚色无人共,时有樵翁独自归。 译文: 四野的平田里的春天的水肥润肥沃,前山在落日的余辉映照下隐约可见。 千林晚景没有人欣赏,偶尔有打柴的老头独自归来。 赏析: 《山中口占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山中的宁静景色和闲适的生活情趣。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清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踯躅:zhí zhú,一种灌木植物。 零枝:零星小枝,这里指山中采摘的花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花盛开时城中人只购买零星花朵观赏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悠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试题的考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作答。本题要求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该句所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并点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 “世途平处起波澜”,意思是世间道路平坦的时候也难免生出风波。这里以“世途”喻指人生之路,指出人生的道路往往坎坷不平。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来强调自己对世事的洞察。 “输与高僧占好山”
诗句:听尽芭蕉雨,愁人夜不眠。 译文:听着那绵绵的雨声,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夜晚难以入眠。 注释:芭蕉雨:指雨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声音细碎而连绵不绝。愁人:形容内心充满忧愁的人。夜不眠:无法入睡,因为心事重重。 赏析:此诗通过描绘听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爱人的深切思念。首句“听尽芭蕉雨”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雨声的悠扬和诗人心境的孤寂,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注释:挑亮灯盏,陪伴着寒冷的夜晚,孤独地坐在竹林边的炉火旁。赤脚知道吟诗是多么艰苦,时不时地用山茶来煎茶喝。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寒冬腊月独自挑灯夜读的情景。首句“挑灯伴寒夜”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坚韧的学习态度;次句“兀坐竹炉边”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学习时的专注状态;第三句“赤脚知吟苦”,则表现了诗人不畏艰辛、刻苦读书的精神;最后一句“时将山茗煎”则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展现了诗人在学习之余
【注释】: 1. 几度西郊饯马尘:几次在西郊为送别的人饯行,尘土飞扬。2. 曾将尺素托文鳞:用书信向朋友表达思念之情。3. 荷杯酌尽开怀酒:端起酒杯,痛饮美酒以解忧愁。4. 柳线萦回有脚春:柳条像细丝一样环绕着春天的气息。5. 瘴海自多流落客:瘴气盛行的地区,常有游子流落他乡。6. 阳关少见别离人:离别之时,常是夕阳西下时分,所以称为“阳关”。7. 出门有碍何为者:出门时会遇到什么障碍吗?8.
【解析】 此诗为闺怨词。上片写女子相思的苦闷。下片写女子思念丈夫的情态。全词语言平易,明白如话,却能生动地表达出思妇的愁苦之情。 【答案】 ①闺中,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②字,书信;③带泪看,一边流泪一边阅读;④缄(jiān),封闭。⑤犹忍:仍然不忍;⑥待,希望,盼望;⑦干,干了。 赏析:“相思”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
【注释】 1. 无题:题目,诗的内容。2. 征衣:出征的衣物。这里指诗人自己。3. 山人:在山下耕种的人。4. 倚锄:靠着农具(锄)。5. 马过:马儿奔跑的声音。6. 看:瞧;看管。7. 过:经过。8. 篱笆:用竹片编成的围墙。 【译文】 露珠沾湿了征衣,风力急迫吹动纱帽。 山下有个种田人,靠着锄头看马匹奔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五言绝句。首句写景,次句写人,最后一句写情
【解析】 本诗首联点明题旨,颔联写诗人在官场上奔波的艰辛;颈联以“元龙”自喻,抒发自己的苦闷情怀;尾联以“知己”自许,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执着追求。 【答案】 ①漫浪归来六换秋:指作者多次被贬谪,历经坎坷。②又携书剑入皇州:指作者又被朝廷召回京城任职。③得些湖海元龙气:指作者有如东汉末年著名隐士陈元龙那样超尘脱俗、高洁傲岸的气质。④作个山川司马游:指作者要像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一样游历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