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仲参
【释义】:清明时节,一杯热酒洒在田垄上。东风吹起纸灰飘在空中。可怜中原大地一片荒凉,只见荒草遮住了坟墓。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三月初一,古人认为这个时节天气变暖,草木萌发生长,万物复苏,因此有春游踏青、祭祀先人等习俗。杯酒浓浇垄上春,东风吹起纸灰尘。可堪肠断中原路,草掩荒丘不见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诗人以清明节为背景,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诗句解读】 1. 采桑女:描述一位正在采桑的妇女。"叶满筐箱",筐箱装满了绿叶;"花满簪",女子的发饰上缀满了鲜花。这两句诗描绘了妇女勤劳的场景。 2. 低头微笑出桑阴:她低头微笑着走出桑树阴影。"桑阴"是指桑树的树荫,这里暗示着女子在采桑时的宁静与满足。 3. 后来若有秋胡子:如果将来有位秋天的老人(即“秋胡子”)出现。这里的“秋胡子”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那些年岁已高、富有智慧和经验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句“绿阴深处石桥横,才入山门意便清”,描绘了一幅山间景色图。“绿阴”是指茂密而繁盛的树丛,“石桥横”指桥横跨在溪流之上。此句写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第二句“林下一僧无个事,时来倚树听泉声”,描绘了一位僧人闲适自在的情景。“一僧”指的是寺中的僧人,“无个事”表示他无所事事、无事可干,这一句是写僧人的生活状态。 第三句“时来倚树听泉声”
诗句输出: 陵上何美美,下津风以寒。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光泽 译文输出: 在陵墓之上,我看到了四季常青的柏树,它们屹立不倒,无论风雨交加,还是寒风刺骨,都依然挺立。我问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从何处来,他们说是从大海中来的。他们乘坐着用桂花和青丝编织的船只,木兰做成的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来概括答案。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1) “手剥鳞缄细细看”,是说拆开信封仔细地端详着,这里写出了自己收到家书后迫不及待的心情;“北堂垂白喜平安”是说自己的母亲白发满头,看到自己平安无事就非常高兴。这里的“北堂”代指母亲,“垂白”即满头白发;“喜平安”即高兴、喜悦。这是写自己收信后的喜悦之情
诗句释义: 1. “愁坐黄昏掩客扉” - 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分感到忧愁,因为无法与客人相见。 2. “风翻霜叶满庭飞” - 描述了庭院中风吹落了霜降后的叶子,仿佛它们在飞舞。 3. “孤灯挑到寒更尽,犹有行人带雨归” - 虽然夜深了,但诗人还为等待的行人点着孤灯,希望他们能早点回家。 译文: 黄昏时分,我在门边坐着,忧愁地看着关闭的门。风把霜打落的叶子吹得到处都是。我独自点着灯
诗句解释: 1. 勃姑鸦舅叫楼西:描述了一种景象,可能是在傍晚时分,勃姑(一种鸟)的叫声从远处传来,伴随着乌鸦的啼鸣,声音回荡在楼房的西边。 2. 春色阴晴景不齐:春天的景色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而显得参差不齐。这句话描绘了春季多变的气象和随之变化的自然景观。 3. 浓墨四垂收未起:这里的“浓墨”可能指的是墨水或墨汁,用来比喻天空的颜色。四垂指的是天空中云层的形状像被墨汁染黑一样,尚未完全散开。 4.
注释:饭后,让我的仆人把茶煮好。我闲来无事,下棋、读书。我不喜欢踏上红尘路,常常在山间,很少在家。 赏析:《山中口占三首》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组。这三首七绝,是诗人在山居生活时即兴吟咏的生活琐事和情趣。第一首写饭后烹茶的悠闲;第二首写诗书琴棋的娱乐;第三首写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居生活的悠闲与惬意。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自然
宫怨 泪粉羞临宝鉴前,淡妆争似旧婵娟。 一言曾忤君王意,闭在长门十五年。 【注释】 ①宝镜: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铜镜。②争:怎可,哪比得上。③长门:汉代宫殿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被迁到长门宫居住,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郊。④十五年:指汉王皇后被废居长门宫的时日。⑤《长门赋》:为陈皇后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借以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写失宠宫女的心情。首句写宫女的美貌和她的心境,“泪粉”二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1) “荼蘼开尽见山茶,血色娇春带雨斜”意思是荼蘼花凋谢了,看见山茶花独自开放;山茶花的花朵是红色的,娇艳动人;娇艳的红花映衬着细雨,仿佛带着雨水的颜色一样;这句的意思是荼蘼花凋谢了,看见山茶花独自开放;花色如血,娇艳动人。 (2) “莫是今年逢闰月,东风吹到背时花”意思是也许是今年遇到了闰月,春风把山茶吹到了它的背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