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应龙
【赏析】《全唐诗》录此诗于卷七百九十二,题作“端午日赐群臣”。据《唐会要》卷三八《端午》,玄宗以端午赐群臣,并撰五言四韵诗一首,中云:“圣代复元正,皇心大悦怿。赐臣双彩丝,百辟随珂佩。戴以金为枝,愿身长茂叶。何以报圣恩,薄能陈宿德。” 此诗当是仿效玄宗所作,故其内容与所引诗篇相类。 首句“裁成御服进君王”,谓裁剪成皇帝的礼服进呈给君王(即玄宗)。“裁”字承上“裁制”、“裁度”
【注释】 代:代替 同舍:同事。 郎中:官名,指在朝廷中供职的文官。 曹霸: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绘画人物,以画肖像著称。 丹青:指绘画用的颜料或绘画,也用作画家的代称。 衣冠盛事:指朝廷中的大典或重大事件。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写给同科考中的同舍人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写他们父子俩同时考上了功名,成为朝廷中的官员,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他们的家门因此而荣耀一时
【注释】1.代同舍上郎中:指我代替同僚担任郎中。2.方羊冠列仙:方,古时一种方形的帽子;羊冠,古代帝王、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列仙,指神仙。3.粉闱深处烂星躔(qiān): 粉闱,指内廷,皇宫中女官居住的地方;烂星躔,形容繁星闪烁,犹如天上的银河。4.黄扉(fēi)已设屏风隔:黄扉,指宫门;屏风,古代用以遮挡视线的家具;隔,阻隔,隔绝。5.丝纶:古代帝王的诏书。6.下日边
注释:修行达到极点就会感到心安,静处忙碌时也像平常一样。 谈笑之间铺开新的坐席,此身始终不离蒲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西岩寺中修行的心境和境界。诗中“修行极则到心安”表达了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静处忙中只一般”则描绘了在宁静的环境中,忙碌时也能保持平常心态的境界。最后两句则是对蒲团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蒲团的珍视与依赖,以及它带给他的安宁和舒适。整首诗充满了禅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词的内容情感。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联系题目要求作答。 第一句“辟邪不用符为佩”中的“辟邪”意为驱除邪恶,这里指端午节用艾草插门驱邪;“不用”是说不需要,这里指不用佩戴符箓
【注释】 淑德:美好的道德。阃(kǔn):古代宫门。天教:老天给予的教导。艾人,指端午节时用来避邪的艾制品,如艾草。奚用:何需。 【赏析】 此诗为唐代诗人王建所作。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以咏古讽今的形式,借端午佳节,对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骄奢淫逸的生活提出强烈的不满,同时对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庸人发出警告,勉励他们要像屈原那样有志气、有节操,不要做昏庸无为之辈。 第一句“淑德仪宫阃”
【注释】 贵妃阁:指唐代玄宗皇帝的宠妃杨玉环,因在宫中有贵妃之位,遂称其阁。端午节帖子:端午节时所发的祝颂词。 撷秀:采摘最美好的。斗群芳:比喻众多佳人。兼收百药良:比喻各种草药。 仁及物:以仁爱之心惠及万物。庶草曷蕃昌:指没有仁爱的心,草木就不会茂盛。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端午节时节,人们争相制作端午帖子,表达对屈原和伍子胥的怀念之情。同时
注释:代指诗人自己,同舍指的是同住的官宦人家中的其他人,郎中是古代的官职。 人物依然吕洞宾,冰霜风骨玉精神。 退朝花底千官散,标格如公有几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同僚中那些有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的人的敬佩。他们如同吕洞宾一样,有着冰清玉洁的品性,让人感到敬佩。而对于那些没有这种品性的人,诗人则表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 首句“代同舍上郎中”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诗人以代为引,自指其同舍上郎中者
【注释】 1.“代”:指代替,这里指代作者的同舍。2.上郎中:官职名。3.颖川:郡名,在今河南禹州。4.干将:战国宝剑名。5.金声震九天:形容声音高亢宏亮。6.赏析:诗中通过赞美诗人的才学和文采,表达了对诗人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全诗共四句。 第一句“丹篆钗符彩缕鲜”,写的是端午节前,贵妃娘娘亲手做的端午帖子。 第二句“承恩侍宴玉皇前”,说的是她被皇帝召见在宴会上,为皇帝祝寿。 第三句“一年一度为端午,此去应须亿万年”,是作者对端午节和贵妃娘娘的祝愿。 第四句“此去应须亿万年”是说希望他们能永远健康长寿。 注释: - 丹篆:指古代帝王或高官所戴的冠冕,用金箔制成,上面刻着龙、凤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