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绍嵩
【注释】 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 其二:次,跟随。竹间梅,即竹间之梅。次韵,即应和别人之作,也指跟诗相和的诗。此诗是应和吴伯庸的《竹间梅十绝》所作。子细,即仔细。亭亭,高耸的样子。子细相看,仔细端详。有情,即有意、有意态。春色恼人,春天的景色使人感到烦躁不安。移床换枕,挪动床铺。到天明,一直到天明。 【赏析】 “孤芳高节共亭亭”,首句写梅花的高洁,突出其傲然不群的品格。“孤芳”指独放的香气
【注释】 度:经历。 负暄(fù huān):冬日晒太阳,这里指冬季取暖。 筠(yún):竹的嫩枝,这里泛指竹子。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寒冬腊月中,独坐松根石旁观梅时所作。首句“一度春来一度新”,写梅花经历了一个冬天的沉寂后,又在春风里绽放了。次句“夕阳花坞净无尘”,写冬尽春到之时,百花落尽,花坞之中一片宁静。第三、四句写诗人在松树下静观梅树,欣赏着那横枝间绿筠。末句点明题旨,即赞美梅花不惧严寒
竹与梅花相并枝,月明还见影参差。 撚梅细比新诗看,酷似梅花太瘦时。 注释:竹与梅花互相依傍生长在枝头,月光明亮时还可以看到它们的倒影,参差不齐。细细地把梅花捻来比较,感觉它很像新写的诗歌,特别是像那“梅花太瘦”的意境。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中的第十首的次韵之作。诗人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梅花与竹子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新诗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结合注释和题目的要求进行赏析。 “宿山居”是第一句,点出诗人的住处。中庭指的是庭院,淡月照三更:月光如水,清辉洒满了幽静的居室,照到了三更天。环堵翛然表里清:四周墙壁空荡,内外清爽。翛然,空阔的样子;表里清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注释】 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 其五: 携茶:携带茶水。时复:时常,不时。幽亭:幽静的亭子。寄目:寄托目光。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上杳冥:升入高远的云霄。好是:最好是。园林:指园林中的各种花卉。争秀发:争相开花。梅、竹:都是植物。 【译文】 我时不时去幽静的亭子里喝茶,寄情于悠闲自在的境界,仰望天空,心情愉悦,好像已经飞升到了高远的云霄。 最是园里的梅花与翠绿的竹子争相盛开,洁白如雪的梅花
【注释】:雪引来春天回归竹林外盛开的梅花,今天殷勤地一起开放。知音没有出现吴公子,长到花时把酒杯。 【赏析】:诗题中“次韵”表明是一首和韵诗,应是某人所作。首句以雪喻春,点明节序,次句写今日梅花开放,第三句写知音未出现,第四句写知音出现时,仍要开酒会,最后一句写知音出现,还要把酒痛饮。全诗语言清新、自然,表现了作者对知音的珍视。 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其六 雪引春归竹外梅,慇勤今日一时开。
【解析】 “白云深处小桥横,流水涓涓古意生。多少升沉都不见,至今留得谢公名”是这首诗的前四句诗。 第一、二句:诗人在白云深处的一座小桥上驻足,看到小桥横卧于清流之上,水声潺潺,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诗人用“古意”二字来概括这种宁静之感,并由此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谢公——谢灵运,他以山水为伴,游山玩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人通过描绘谢灵运游山玩水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诗人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和注释分析概括。 “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其三”,首句交代了作诗缘由,“竹间梅花”指的是吴伯庸的《竹间梅十绝》,作者因读而有所感,故应作答。 第二句中“穿竹微吟路径斜”“修竹映疏花”,写诗人在梅花丛中穿行,听到竹梢传来的悠扬的歌声;“穿竹微吟”表明梅花盛开
【注释】处士:古代称未出仕的读书人,此处指西湖处士。竹间:竹林之中。“前程笑”三句:前程远在山多的地方,梅花只有一两枝在竹林中横生斜出,因此不值一提。 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 其四 自读西湖处士诗,寻芳长恨见花迟。 前程笑到山多处,竹里横斜一两枝。 译文:我读了西湖处士的诗,感叹自己总是等不到花开就走了。前方的道路还很长,但我已经看到远处有山了,梅花只有一两枝在竹林中横生斜出。 赏析
竹间初拆半斜枝,正是周王二月时。 竹映梅花花映竹,主人不剪要题诗。 注释与赏析: 次韵吴伯庸竹间梅花十绝 其一 竹间初拆半斜枝,正是周王二月时。 竹映梅花花映竹,主人不剪要题诗。 翻译: 竹间的新枝刚刚拆开一半,正好是皇家春天的二月份。 竹子映衬着梅花,梅花又映衬着竹子,主人不想去修剪它,而是要在它的旁边写上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