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演
【注释】 偈颂三十二首 其十五:这是第三十二首偈颂。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文体,用偶句来说明佛理、教义或宣扬佛法。“无边不动虚空体”是偈颂的头一句;“不拒阴阳去复来”是第二句;“谁道一双穷相手”是第三句;“未尝容易舞三台”是第四句。末二句点明题旨,表明了作者对世事的看法。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文诗。诗人以佛家的语言赞颂佛性,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和理解。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楚
诗句: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译文:摩尼珠,人们并不认识它,但在佛的心中却已经将它收入囊中。 注释: 1. 摩尼珠:佛教中的一颗象征性的宝石,常用于修行和冥想。 2. 如来藏:佛性或本源的概念,指一切众生皆有的成佛潜能。 3. 亲收得:在佛的智慧之中得到了认可和接纳。 4. 见者易:对于凡人而言,理解并掌握这一颗摩尼珠的奥义相对容易。 5. 用则难:一旦将这摩尼珠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打破油瓮,讨甚老鼠。 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注释与赏析: -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有些话虽然听起来像是在表达某种观点或情感,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意义或目的。就像藤蔓依靠在树上一样,虽然看起来依附于大树,但并不能真正地从大树中获取力量或营养。这里的“藤”和“树”都是比喻,用来形容说话者的态度和行为。 - 打破油瓮,讨甚老鼠。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今朝四月一,春去无踪迹。 - 注释:今天四月一日,春天已经消失,找不到它的踪迹。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留恋和春天逝去的无奈。"今朝四月一"指的是今天恰好是四月一日,而"春去无踪迹"则表示春天虽然来临,但却迅速消失,不留痕迹。 2. 衲僧拄杖子,依旧光黑漆。 - 注释:和尚拿着一根光黑漆的棍子。 - 赏析:这里的“衲僧”是对和尚的一种尊称,表示尊敬
偈颂三十二首 其二十 注释: - 观音大士弘悲愿:观音大士,即观世音菩萨,佛教中慈悲救难的化身。弘悲愿意味着广泛地传播慈悲和怜悯。 - 千臂庄严千眼明:千臂象征着菩萨拥有众多帮助众生的能力;庄严表示其形象庄重、尊贵;千眼明则暗示菩萨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慈悲的心。 - 定慧慈威咸具足:定慧指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慈威则指慈悲和威严,咸具足则表示这两者都在这位菩萨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
【诗句释义】 今天10月15日,有误诸人来此。 山僧口似匾担,说禅烦拄杖子。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黑蛇当大路,狮子逞全威。 【译文】 今天是农历十月十五,请诸人误来此地。 山林僧人口若扁担般宽广,谈论禅宗需要拄杖的支撑。 一打就能忘记所知,更不必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黑蛇横卧在大道上,狮子展示出全部的威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禅师的故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是“逐句释义”,那么在答题时,要逐句翻译诗句,并写出注释、赏析等要点。 此诗前两句为起兴,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善财”是梵语译音,意谓“一切众生”或“所有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文殊师利问佛:‘何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汝等比丘,譬如大海中有一大树,其下聚落有百千亿诸人。彼大海中有恶风
偈颂三十二首 其十三 今天腊月十五,摩罗鼓响三通。 不是诸人不来,山僧不付不分。 麻三斤,柏树子。 德山歌,道吾舞。 此道今人弃如土。 阿呵呵,较些子,发机须是千钧弩。 注释: 1. 偈颂:一种佛教的诗歌形式。三十二首:这是一首三十二句的诗。偈(jie)颂是佛教徒唱诵时用的韵文。三十二首表示这首诗有三十个四字句。 2. 今朝:今天。 3.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4. 五:指农历的第五个月。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 - 字面意思是说在数字“一”和“九”相遇时,它们并不直接接触或碰撞,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里比喻为两个人或事物在相遇时不会发生冲突或争执,因为双方都有足够的空间或理解。 2. 面面各相看,人人自知有。 - 这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对方的面孔,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句话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意识。 3. 你若野犴鸣,我便狮子吼。 -
诗句释义: 1. "有一语,没人知":这里的“一语”可能指的是一个词或句子,它非常独特,以至于没有人能够理解或表达。这可以象征着某种深奥或难以言喻的思想、情感或真理。 2. "最亲切,又希奇":这里表达了一种矛盾的情感——既觉得这个词语或句子非常接近和亲切(可能是因为它触及了某个强烈的感受或体验),但又感到它的新奇和不同寻常。这种双重感觉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或句子具有独特的性质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