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
夜泊慈姥矶,登绝顶坐月。 此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慈姥矶的情景,并在绝顶之上静坐赏月。 踪迹元蓬蔂,天涯自往回。 “踪迹”指足迹或行踪,这里指诗人在慈姥矶的行踪。元蓬蔂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或仙人,诗人以之形容自己在慈姥矶的游历和经历。 “天涯”指遥远的天地间,诗人用它来形容自己身处的环境或心境。他在这里自顾自地说着,仿佛是与天地间的其他事物对话或交流。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然后综合概括作答。本诗首联写送别;颔联写离别后的感受;颈联写别后相逢的情景;尾联写别后思念。 首联“寒云江上渡,去住总超伦”,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寒云江上渡,表明了送别之地是江南,时间是初冬,寒云江上渡,表明了送别之时是冬季的傍晚
过安茂卿秦淮寓馆 明代诗人雪浪法师作品赏析 1. 诗题释义与背景 - 诗题来源与作者信息 - 创作时代及历史背景 2. 诗句原文与翻译 - 过安茂卿秦淮寓馆 - 注释与译文对比 3. 关键词解析与诗意解读 - 安期东海至新借白门居 - 绿醑称从事红妆用校书 - 舟移淮水月馔出晋陵鱼 4. 文学手法分析 - 诗歌意象与象征 - 修辞技巧与表达效果 5. 主题思想与文化内涵 - 对生活感悟与哲思 -
蒋墅晓行 清晨启程过金坛,稀疏星月尚残留。 三座山峰如句曲,曲折山道似严滩。 村中捣衣与霜共,渔灯隔雾映寒光。 吴歌多苦调,融入船夫歌声凉。 注释: 1. 蒋墅晓行:早晨的旅程从蒋墅开始。 2. 晓发渡金坛:早晨出发,经过金坛。 3. 星疏月未残:稀疏的星星和未完全落下的月亮。 4. 三峰如句曲:三座山峰如同句曲(一个地名,在今江苏宜兴)。 5. 百折似严滩:曲折蜿蜒的山路如同严滩(一个地名
诗句输出: 松寥阁与堪公夜坐看月晨起值花朝连春分纪事同赠 译文: 自从赴任已公邀请,清谈打破寂寥。 茶全烹煮在谷雨,春天的一半及花朝。 薄雾笼罩寒月,微风上夜潮涌。 不知峰顶雪,还待几时消? 注释: - 松寥阁:位于某个地方的建筑物或地点。 - 堪公:指某位官员或人物。 - 夜坐:夜间坐着交谈。 - 看月晨起值花朝:早晨起来赏月,恰逢花朝节。 - 连春分:春季的中间时期,即春季的中期。 -
这首诗是诗人在刘庵晚步时,看到江南诸山有感而作的。诗中描述了荒原上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江南山水的深情厚意。 “荒原无历览,直视但丘陵。”这两句诗描绘了荒凉的原野景象,让人不禁感到一种孤独和凄凉之情。诗人直视着眼前的丘陵,似乎想在这荒凉的世界中寻找一丝生机。 “斥鴳飞盈步,波臣水仅升。”这两句诗则描绘了江南的水乡特色。斥鴳是一种小舟,波臣则是水流的使者。诗人看着它们在水中飞翔
【诗句释义】 绽:露出,显露。衲头庵:即衲头寺,位于浙江天台山中。法秀禅师:唐代僧人,俗姓何,号法秀禅师。他住持衲头寺时,以禅定闻名于世。 无定:指禅宗所提倡的“不立文字”。 双林:指双林寺和双岩寺。一岭:指天台山中由北至南的一条长岭。 磬声:寺院中敲钟的声音。断续:断断续续。 香霭:佛寺中香烟缭绕的景象。 氤氲:弥漫、缭绕的意思。 石径:石铺成的小路。疏竹:稀疏的竹子。 片云:大片的云彩。
诗句释义:在山中的住所里,我与倦怠的鸟儿一样,一同感到了生活的疲惫。在山寺中,晚钟的声音似乎已经消散,留下了余音。秋日的潭水因为寒冷而干涸,风也使得夜晚的磬声显得更加寒冷。我的小榻上悬挂着半段经文,僧人们则用手指着长干寺的方向。我曾在那里听到过浮丘山的鹤鸣声,但如今却难以忍受那离别时的哀伤。 译文:在山中的住处,我就像疲惫的鸟儿一样,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山寺里的钟声仿佛已经消失
江上道中即事有怀同社诸友 遵路三支别,横江一苇从。断堤方舍筏,山寺忽鸣钟。 飞雾翳寒日,残烟隔暮舂。间关犹未远,离绪已重重。 注释: 1. 遵路三支:沿着山路走三回(三支指三处弯曲的小路)。 2. 横江一苇从:意思是说,我像一只芦苇一样横渡长江。 3. 断堤方舍筏:指遇到险滩时,只好暂时放弃船筏,在堤岸上行走。 4. 山寺忽鸣钟:突然听到山上寺庙里传来了钟声。 5. 飞雾翳寒日:云雾缭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写出自己的赏析意见。 本诗为游寺之作。首联“蟠纡垂鸟道,苍翠削芙蓉”,是说寺庙盘曲迂回,山势高峻,树木葱茏,犹如碧绿的芙蓉削去花尖,十分秀丽迷人。颔联“坐可依危石,行将驻短筇”,写在庙中凭栏静观、漫步休憩的感受。颈联“寒深千片竹,霜老一枝松”,写寺庙周围竹子和松树的景色。尾联“甃草枯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