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
【注释】 朝起:早晨起来。绮:美丽的丝织品,这里指云彩。向时人:过去的那些人。 赏析: “朝起自凭栏,明霞灿如绮”,写诗人早晨起床后站在窗前凭栏远眺,眼前一片绚丽的朝霞。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个宁静的早晨,诗人站在窗前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失却向时人,鸟声似它语”,意思是说,失去了过去那些人的陪伴,现在只能听到鸟儿的叫声,这些声音仿佛是在诉说着什么
望亭饭僧作 隔岸长松疏柳,双溪一片湖光。 夜听渔舟共语,风吹菱芡时香。 注释: 1. 望亭饭僧作:指的是一首描绘望亭景色与生活的作品。 2. 隔岸:指望亭的对岸。 3. 长松疏柳:指的是岸边生长的松树和柳树,它们排列得十分稀疏。 4. 双溪:指的是两个小溪,它们在望亭附近流淌。 5. 湖光:指湖水的光芒,清澈明亮。 6. 夜听渔舟共语:指的是夜晚时分,作者听到渔民们划船的声音,并与他们交流。 7
这首诗是作者对春天景色的生动描绘。下面是逐句解释: 1. 新植寒梅匝杏开,遍寻兰蕙绕篱裁。 - “新植寒梅”指的是刚刚种植在冬天的梅花,而“匝杏开”则表示杏花已经盛开。这里的梅花和杏花都带有冬日的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梅花通常与坚韧、纯洁等品质相联系,而杏花则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遍寻兰蕙绕篱裁”描述了诗人在寻找兰花和蕙草的情景。兰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花卉,象征着高尚的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手法的分析。“思量何幸得为僧,住倚诸天最上层”是说作者为何要出家当僧人,因为作者认为做和尚比什么都好,可以脱离尘世的苦海,享受清静的生活;“饭罢闲行临水石,碧桃花下坐传灯”是写作者在吃饭后,闲散无事就到河边石头上坐着休息,欣赏桃花下的灯光,这是对前面“饭罢闲行临水石”的具体描绘。 【答案】 译文:(我)想当初为什么有幸做了和尚,住在最高的天上
【注释】 新苫(shan)尖头茅草,指屋顶盖着的茅草。飒然(sà rán)骤雨斜风,形容雨势猛烈而急促。接来瓶钵西东,意谓屋外风雨交加,瓶壶等物从西到东到处乱飞。 【赏析】 《冶父山居七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冶父山隐居时所作。全诗通过写诗人夜晚在山中居所被风雨侵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隐居生活的惬意之情。 “新苫尖头茅草”,点题,说明是在山中隐居。“飒然骤雨斜风”一句
第一首:冶父山居七首 其一 环堵为两石,栋梁四五松。 尽堪容一饱,何用更分弓。 第二首:冶父山居七首 其二 自怜无地力,不种五谷苗。 只可饭一石,何须更种桃? 第三首:冶父山居七首 其三 家贫无可羡,唯有读书灯。 夜半犹开卷,待天明月升。 第四首:冶父山居七首 其四 耕田力已竭,种树意方兴。 何日能成林,伐木当有声。 第五首:冶父山居七首 其五 久居山中乐,常恨世尘多。 欲出无由得,空悲白发何。
注释:山间弥漫着氤氲的雾气,早晨从云中露出来,一溪清亮的水流在望中分。 岩石上的花朵和树木相映成红色,竹丛里横拖着白色的长裙。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首句“山气茏苁晓出云”,描绘了清晨时分,山间的雾气缭绕在云朵之上的情景。这里的关键词“茏苁”形容山间的雾气浓密而迷蒙。接着,“一溪流水望中分”描绘了溪水在视线中清晰可见,仿佛被分为两半的美景
【注释】 《冶父山居七首》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此诗是其中的第七首。《冶父山》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杨万里在任江东西路茶盐司干办公事时,曾于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在此山居住过一段时间。 “食至三声鼓响,茶来半点经圆”,这是说,吃饭的时候,听到三声敲鼓的声音,茶送来了,只有几滴茶叶。 “四众”指的是僧人、尼姑、道士和俗人。“云散去”是说他们走了。“只留明月阶前”。意思是:他们走了
【注释】 ①冶父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山间多石,故称冶父山。②编柴:指编竹为篱笆。③绳枢:用绳子做门轴的门,即荜门(一种简陋的门户,以荆条等草茎为架,上覆木板)。④掩:遮蔽。⑤任教:任凭。⑥锁:笼罩。⑦风:这里指风雨。 【赏析】 此诗是诗人隐居在冶父山时的七首之一。开头二句写屋宇之简陋;第三句写篱笆之疏落;第四句写门扉之简易。最后一句“任教”二字,表明诗人对这种清苦生活的满足和乐观态度
注释:在冶父山中居住,风雨来临,没有外人来访,只有我独自打开门静心修炼。 诗字蒲团经卷,烧香汲水烹茶,是我在山居中的修行生活。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冶父山中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通过“开门静里生涯”、“诗字蒲团经卷”等细节,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清静与修行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