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钧
《赠黄鹿泉直刺之官滇南其一》是清代诗人曾广钧所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逐句进行释义: - “黄鹤仙人击寥廓”:描绘了一幅黄鹤仙人挥舞着仙剑,在辽阔的天空中战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 “碧鸡驿树指哀牢”:碧鸡驿是古代云南通往中原的重要驿站,这里树木葱郁,象征着边疆的繁荣与安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云南地区安定祥和的美好祝愿。 - “莽苍三适似餐腹”:描述了云南地区莽苍无边的景象
【注释】: 黄鹿泉:指唐末宰相郑畋,字台文,号鹿泉公,故称。直刺:中书省左、右丞相的通称。《宋史·职官志二》:“中书省有左、右承旨各一人,皆带职,以备顾问,其选自宰相及他官之能者。”滇南:云南南部地区,指昆明。宗雷:即雷学田,宋代人,为学者所景仰。冲波:指学术影响。 谁欤:是谁?稷下:齐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折黄鹞:折断了一只黄鹰。逝者:指已去世的人。青城山:在四川灌县西南
越过兴安县到达唐桥是一次颇具挑战的旅途。以下是对《踰兴安抵唐桥》逐句的解读和赏析: 1. 诗句原文: 秦代雄州拂曙河,滩梯三百六盘陀。但看柳外南人返,忍见榆中北雁过。野戍有烟侵碧嶂,废城无堞蔓青莎。今宵已宿湘原地,不是题桥是枕戈。 2. 诗意解读: - 秦代雄州拂曙河:描绘了清晨时分,雄壮的秦州在曙光中苏醒的景象。拂曙河,意味着在曙光映照下河水波光粼粼,显得更加壮观。 - 滩梯三百六盘陀
诗句释义: 1. 西风独上牡丹楼:这里的“西风”和“牡丹楼”都带有浓厚的秋天氛围。通常牡丹花在春天盛开,但此处诗人用“西风”来描绘秋天的氛围,暗示着季节的转换。而“独上”则表明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可能为了寻找灵感或欣赏秋景。 2. 倚槛芳华共水流:这里描述了诗人倚靠在栏杆上,看着盛开的花朵随流水飘落。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美丽而又稍带哀愁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花朵的美丽与短暂的生命。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德裕的《坐常朝班口号》。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晴开紫禁引仙班, 紫禁城在京城长安,春天晴朗的时候,皇帝会带领群臣在宫门外迎接。这里的“仙班”指的是朝廷官员的行列,他们穿着华丽的官服,排成整齐的队伍。 花气馀春忘晓寒。 春天的花香让人忘却了早晨的寒冷。这里的“花气”指的是花朵散发出的香气,它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同时,春天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理解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发桂林作”,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解释词语含义。 “海水群飞沸冀州”,海水波涛汹涌,像一群群鸟儿在飞翔。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 “军书铁剑压衣韝。”军书和铁剑都压在衣带上
垂鞭南牧穷天尽,洒涕东瞻蹈海干。 胡服不甘探雀鷇,连环捶碎悼龙鸾。 延陵奉使衣披纻,苌叔违天碧化丹。 双鲤石华镌上国,汉城冤雪夏犹寒。 注释与赏析: 垂鞭南牧 —— 形容骑马向南巡视边疆的场景。 穷天尽 —— 指天地之间无尽头,形容范围广阔或时间之久。 洒涕东瞻 —— 向东望去,流泪。 蹈海干 —— 形容决心坚强,不怕困难。 胡服 ——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 不甘 —— 不愿意。 探雀鷇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别离之苦、寄情于景的送别诗。诗人在赴桂州途中,写下了这首七绝《奉桂管命奔问京陕祇役出蒸阳距家一日程未敢辄还寄诗当家书与共知之其一》,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眷恋,以及对妻子的深深歉意。 第一首: 海榴庭院惜红芳,谢女琼姬送陆郎。 梦里依稀风烟里,天河环佩限银梁。 望星楼迥金针涩,拜月阶深绣屟凉。 数尽汉江秋雁影,锦书何日寄咸阳。 【注释】 海榴:石榴。 梦峡:指巫峡。 谢女琼姬
【注释】 于湘:在湖南。湘源,指湘江源头。赤马:骏马。绝驶:奔驰。胭脂:红色,这里代指骏马。快策:快骑。渡湘:渡过湘江。陵波:大波浪。径:直接地,径直。障泥:古代的一种车饰。尽湿:全部湿透。怖:怕。细步:慢慢地走。螭:石螭,一种形状像龙的怪兽。缝:通“缝”。骧首:头昂起。踏波来:在波浪上行走。石濑:湍急的流水。溅溅:水声大而急。响若雷:声音像雷一样。缝:通“缝”,缝隙。螭:石螭,一种像龙的动物。
注释: 郎潜自昔伤华发,今日班生艳此行。 郎潜指代作者,自昔伤华发,指的是诗人过去一直因年老而感到悲伤;今日班生艳此行,意思是说今天有才德的人去到滇南。 洱海舆人歌粟袖,陶亭吉语协茅璚。 洱海舆人歌粟袖,指的是在洱海里的百姓们歌颂着他们的领袖;陶亭吉语协茅璚。这里的吉语是指美好的语言和言辞,协指的是和谐。 岸花送客愁千驿,堤柳言离抵十城。 岸花送客愁千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