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雷
诗句原文: 题诗西过襄王墓,记得巴山寺里钟。 梦阻细腰思窈窕,水生多叶怨芙蓉。 虚无环佩行阴洞,髣髴精灵下碧峰。 重到荆州忆王粲,乱山侵草马头东。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鸣雷的《楚宫》,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感慨。首句“题诗西过襄王墓”描绘了诗人在古墓前吟诗的情景,暗示了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沧桑。接着,“记得巴山寺里钟”则让人回想起在寺庙中听到的钟声,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注释】 去岁:去年。重阳岭外:指去年秋天在燕京南面的九华山一带。今年:指今年秋天在燕京。旅食:寄食他乡。燕昭台:即“子虚乌有”的典故,战国时齐人甘茂为秦相,曾游说燕昭王,请救赵国,后因功封于蓟(今北京附近),故后人以“燕台”“蓟台”泛称燕地。天涯:此处指燕、冀等地。《汉书·苏武传》载,汉武帝派苏武使匈奴,与单于约为兄弟,被留居十余年,始终不屈。后汉光武帝遣冯异往匈奴招降,亦被扣留,后获释归国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写作背景、手法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要求考生能结合注释和译文分析诗歌的内容。“开化寺”是《送僧归日本》中的题目,而本诗是《开化寺》中的首联“荒院无鸡鹊报明,晨钟初歇饭钟鸣。” 诗人描绘了开化寺清晨的景象:寺院寂静,没有鸡鹊叫唤,也没有人声喧哗;寺院里只有早晨的打更声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翠微”是形容山色青翠明净;“依依”是形容思念之情;“汀”是水边平地;“绛树”是形容花的颜色红艳;“寒衣”是寒冷天气里所穿的衣服
伤春 最厌生年近五旬,髭须渐渐白如银。 杜康数盏堪消恨,春鸟一声能感人。 何处常行歌舞地,也曾经过乱离身。 家妻太笑无高策,红烛偷光敢忘邻。 译文: 最讨厌的是生年接近五十,胡须渐渐变白如同银子。 几杯酒可以消解心中的怨恨,春天的鸟儿一声就能触动人心。 什么地方是经常唱歌跳舞的地方,也曾经经历过战乱和流离失所。 家里的妻子总是嘲笑我没有高明的策略,红色的蜡烛偷偷地光芒让我不敢忘记邻居。 赏析
秋夜同陈中州梁药亭陶苦子 西风微露咽栖禽,知己题诗坐夜深。 郊月独来书屋赏,石床偏梦水亭吟。 助成禅趣堪游寺,养得秋心好操琴。 忽见井萤檐下绕,分明桐叶绿森森。 注释:秋风轻拂,月光如露,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来到书房欣赏风景。坐在书桌前,诗人拿起笔,写下了一首诗。 郊外的月亮独自来到书房欣赏,诗人独自在石床上梦见了水亭的景色。 帮助我养成了禅意的情趣,我可以去游玩寺庙。养好了秋天的心情
【题东林寺】 遍礼名山说大乘,倦来仍是策枯藤。 孤云千里白半顶,高竹百竿青一层。 风暖江龙寻食钵,雨寒秋鬼乞衣灯。 从来事事都忘却,忘却东林寺不能。 注释: 1. 遍礼名山说大乘:遍访名胜古迹,宣扬佛教教义。大乘,指佛教中的一种流派,强调慈悲为怀,普渡众生。 2. 倦来仍是策枯藤: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仍像往常一样用马鞭子驱赶着干枯的藤树。 3. 孤云千里白半顶:形容天空中飘荡着的一片白云
【注释】 德王:唐德宗李适长子。名上金,封陈王;次子名上金,封寿春王;第三子名上金,封丰阳郡王。后因避讳,改封为“德王”。废宫:指德王被废后不再居住的宫殿。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人在经过德王废宫时,有感而作,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慨叹。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德王废宫前所见。十月,是秋天的季节,诗人行经山东时,来到德王废宫门前。他看到德王旧居的废宫依然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三四句紧承“废宫”二字
【注释】 子夜歌:古乐府曲名。南朝齐时鲍照所作。本意是写男女离别之情,后多用于抒写相思之苦。 天上月如欢:比喻月亮圆又缺。欢,欢乐。 月圆还月缺:月亮有时圆有时缺。缺,残缺不全。 侬如天上云:你像天上的云。侬,你。 行则随星月:行走时要随着星星与月亮移动。 【译文】 明亮的月亮就像欢快的笑脸,有时圆满有时残缺。 我好像天上的云彩,无论行走都要随着星星与月亮移动。 【赏析】 这是一首情思绵绵
【注释】 子夜歌:古乐府《子夜四时歌》之一,内容大多描写妇女的生活。此诗为其中之一。“乌桕”是常绿乔木,叶子椭圆形、革质,花白色、有紫晕。“别欢处”指离别之处,这里借指情人相会的地方。“鹁鸪”,一种水鸟,形似家鸡,羽毛灰黑色,尾长,善鸣。“生子白头乌”即比喻自己年老貌衰。 【赏析】 这首词写一位年轻女子在别情中回忆与情人分别的情景,抒发她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上片写女子别情。首句以门前的乌桕树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