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重阳岭外来,今年旅食燕昭台。
天涯到处同风俗,人事他乡异酒杯。
鬓发亦知当节改,菊花能得风回开。
愁心莫更凭栏望,蓟北烟高首重回。

【注释】

去岁:去年。重阳岭外:指去年秋天在燕京南面的九华山一带。今年:指今年秋天在燕京。旅食:寄食他乡。燕昭台:即“子虚乌有”的典故,战国时齐人甘茂为秦相,曾游说燕昭王,请救赵国,后因功封于蓟(今北京附近),故后人以“燕台”“蓟台”泛称燕地。天涯:此处指燕、冀等地。《汉书·苏武传》载,汉武帝派苏武使匈奴,与单于约为兄弟,被留居十余年,始终不屈。后汉光武帝遣冯异往匈奴招降,亦被扣留,后获释归国。《北史·李密传》载,李密曾为蜀将所囚,后得脱险,又为宇文化及所执,皆在燕、冀之间,故云“天涯到处同风俗”。他乡:异乡。风回开:谓菊花在秋风中开放。蓟北:蓟州以北地区,唐为范阳郡,治所在蓟城(今北京市西南)。首重回:《文选》张衡《东京赋》“蓟北之门。”注:“蓟北,地名。”旧说以为即蓟城北门。《水经·河水注》引《晋土物志》:“蓟县北郭门外有首山,高百丈,上有平石,形如覆釜,俗谓之头山。”首,通“梳”,梳理发髻之意。“愁心莫更凭栏望”,意谓不要登楼远眺,徒增愁思。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诗人从燕、冀两地不同风俗入手,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写得情真意切,风格朴实自然,是一首优秀的咏怀诗。

诗的前四句写客居异地的感触。首句写诗人去年秋日曾游九华,今秋却寓居于燕京南面的九华山。次句写诗人今年秋季寄身燕京蓟州的官舍中。三、四句写自己身处异地,仍不忘节令变化,而家乡的菊花却在秋风中盛开,令人欣慰。这两句既点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又写出了他对异地风俗的关注和了解。

诗的第五、六句写诗人身处他乡,心情抑郁,鬓发渐白,但菊花却依然能经受住秋风的吹打而盛开。这两句既表现出诗人对菊花不畏寒霜,傲然绽放的赞美之情,也反映出诗人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希望保持青春的心态。

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虽然登楼远眺,徒增愁思,但他还是决定放弃这种无益之举。他宁愿在蓟北的旷野上独自行走,欣赏那茫茫的蓟北风光。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却能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