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鸟偏从越客栖,哑哑飞过秣陵西。
梦归杨柳多生水,心想芙蓉尽种堤。
江色草侵吴地阔,月明帆隔楚天低。
相招直向渔人问,棹入沧浪何处溪。
越鸟偏从越客栖,哑哑飞过秣陵西。
梦归杨柳多生水,心想芙蓉尽种堤。
江色草侵吴地阔,月明帆隔楚天低。
相招直向渔人问,棹入沧浪何处溪。
诗句翻译与注释:
越鸟偏从越客栖:这一句通过越鸟选择栖息于越客之地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哑哑飞过秣陵西:描绘了越鸟飞过秣陵(今南京)西边的情景,秣陵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附近,这里可能隐喻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回忆。
梦归杨柳多生水: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故乡春天景象的美好记忆,梦中多次回到那杨柳垂挂、水面荡漾的地方。
心想芙蓉尽种堤:通过芙蓉(荷花)在堤岸上遍植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家乡自然美景的怀念和赞美。
江色草侵吴地阔:这一句展现了江南地区广阔的水域和茂盛的草地,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氛围。
月明帆隔楚天低:描绘了夜晚明亮的月光下,船帆高悬,远望天际显得格外低垂,这样的景色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相招直向渔人问:诗人直接向渔民询问,表现出对渔民生活的好奇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
棹入沧浪何处溪:最后一句回归到对江河湖泊的描绘,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游移不定和对未知未来的探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精细刻画,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从“越鸟”这一意象开始,诗人不仅描述了鸟儿的飞翔路线,还巧妙地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融入其中。诗中的“梦归杨柳”、“心想芙蓉”,通过这些具体的物象,传达出诗人对于故乡自然景观的深切留恋。
诗中的“江色草侵吴地阔”和“月明帆隔楚天低”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和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相招直向渔人问”和“棹入沧浪何处溪”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探询和内心世界的迷茫。这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反映,也映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心理特征——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深感慨。
《钱塘怀古》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