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兼
这是一首描写耕夫、饟妇以及山林隐居者的诗歌,通过对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题冀缺图 - 耕夫自立苗且耘 - 意思是耕夫自己耕作自己的田,不依赖他人。 - 饟妇相敬礼如宾 - 意思是妇人互相敬重如同对待宾客一样。 - 画工貌出态闲暇 - 意思是画家描绘出的农妇形象是闲暇而悠闲的。 - 不是如今愚野人 -
芳洲 芳洲日云夕,薄言撷兰荃。 悠悠无与赠,脉脉空自怜。 美人洵且都,为加一笑嫣。 知己古所重,欲报甘縻捐。 未省晼晚姿,可复成春妍。 彼哉爨下桐,犹为朱丝弦。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芳洲上所作,通过描绘芳洲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整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其中“芳洲”、“美人洵且都”等词语,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官家(官府)为是爱斯民,临遣知州诲尔谆。 愿尔进知庠序教,怕嫌尔做事魔人。 译文: 官府是爱护人民的,临行时嘱咐你谆谆教诲。 希望你进入学堂学习,害怕你成为做事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劝学诗,表达了官家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对学子们的殷切希望。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官家为是爱斯民,临遣知州诲尔谆。”这是第一句,意思是官府是爱护人民的,临行时嘱咐你谆谆教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同时对作者思想情感、诗句内涵以及诗词手法等有充分了解,才能对诗歌作出准确评价。此题要求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及效果,考生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注意答题模式“内容+方法+效果”。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秋胡行》曲调。“忆当九夏初,恒御君王手”是说在炎热的夏日,君王常常用扇子扇风纳凉。“西风飒然至
【解析】 题干中要求赏析的内容是诗句大意和翻译,赏析时要注意分析诗歌的写作方法、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三句以松柏比人,后三句以鹤比人。 【答案】 译文: 路经修竹林的丛祠,插天青松桧卧龙吟。 高飞的彩云在朱阁阑外飘荡,人在白云岩窦深。 落花半随流水逝去,黄鹤一去不再返回。 我多么希望得到金丹来脱掉凡骨,让过去与如今一样看待。 赏析: 这是一首游道宫之作
诗句原文: 仙居旧有祖师堂,坐落当初白塔乡。 眼见菜头头落地,今人讳说吕师囊。 译文注释: 仙居: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某个地方,这里指代一个古老的地方。 祖师堂:道教中供奉神祇和祖先的地方,这里可能指的是某座道观。 白塔乡:古代地名,可能是一座建于宋代的塔所在的乡村。 菜头:一种蔬菜,形状像头部。 师囊:道士的装束,通常用布制成的袋子来代替帽子。 赏析:
释义: 无论贵贱,每个家庭都有尊敬的祖先,为何要舍弃自己的父母去事奉鬼神。仔细想想,父母的恩情是无法回报的,早些回头孝顺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注释: 1. 戒事魔十诗:指《金刚经》中关于“无诤三昧”的十个比喻。 2. 贵贱家家必有尊:不管地位高低贵贱,每个家族都供奉着对家族有贡献的先祖。 3. 如何舍祖事魔神:你为什么要舍弃先祖去事奉那些鬼神呢? 4. 细思父母恩难报:仔细回想一下
译文: 吃肉鱼腥也无妨,随遇而安吃家常。 早晚只莫作恶事,何必烧乳香金炉。 注释: 戒:告诫,劝诫。魔:佛门用语,指恶魔、妖魔鬼怪。十诗:佛教经典《十善业道经》的简称,为佛教修行人的行为准则。其九:此诗之第九首。肉味鱼腥:吃肉和鱼腥。荤腥是佛家的禁忌语。随宜:随意;任意。茶饭:饮食。守家常:过平常生活。朝昏:早晨和晚上。诸恶:一切坏事。底:何必。金垆:指燃起香来熏炉。爇(ruò):点燃。乳香
【注释】 戒事魔十诗 其五:戒,警告。事,侍奉。魔,指佛教中的鬼神。犁锄,耕种田地的农具,比喻劳动。有智宜令早读书,有智慧就应该尽早读书学习。胡辉相,即胡为,胡作非为。此,指“我”自己。决脊尚囚拘,形容被限制得很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儿子教育的一种告诫和期许。 首句点明主旨。作者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种好庄稼,搞好生产。因此他希望儿子能够勤奋地从事农业生产。 第二句进一步说明
注释:无知的妇女们只知道吃菜,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呢?我料想那些小鬼在鞭打你的背后,即使你后悔也追不回来了。 赏析:这首诗是《戒事魔十诗》中的第六首。诗中通过描写女妇们吃菜而自讨苦吃的情景,讽刺了她们的无知与盲从。作者以“蚩蚩”形容女妇们的愚蠢,以“阿童”暗指那些驱使她们的人(可能是权贵或恶人)。诗中的“鞭背”一词,既有对女妇们被鞭打的直接描绘,也有对权贵对弱者进行迫害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