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元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中的“金阊”“吴兴”等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杂诗”是乐府古题之一,属五言杂曲,多写男女情爱之事或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本诗即属于这一类型。 首联交代了出发地点和目的地,为下文作铺垫。 颔联中“柔桑环水城”,用“柔桑”写出了蚕丝的柔软,用“环水城”写出了蚕丝的美丽,表现了蚕丝之美。 颈联写了人们忙于养蚕的情景
这首诗共六句,每句的翻译如下: 1. 白玉不事雕,美珠不假文。 - 注释:如同未经雕饰的白玉,天然的美无需装饰;如同天然生成的珍珠,也无需外加华丽的装饰。 -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自然之美无需人为修饰的观点。它强调了自然的纯真和原始状态,以及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无需过多的人工加工。 2. 天地授良质,安用华其身。 - 注释:自然界赋予了我们优良的资质,我们为何要追求华丽的外表来装点自己
【注释】 1. 凌:冰上融化。 2. 抱:受。 3. 强:使……健壮。 4. 行路难:指仕途艰难,难以成功。 5. 晚值戴安道:傍晚遇到戴安道,即戴复古。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途艰辛、抒发人生感慨的诗。诗人在途中遇险,饥寒交迫,心情苦闷,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诗通过写旅途的艰险和自身的遭遇表现了人生的坎坷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人既不我知,焉肯虚受怜”,意思是说
蹴球行 十月严霜至,月雪,即十月时。长安城河冻如铁,形容天气寒冷。 骐骥空余绝足能,鹰鹯远避阴风烈。羽林健儿不骑马,短后衣裳正轻跨。毳毛白黑各分曹,蹴踏层冰争白打。来如奔电流光赤,去若飘风走飞石。后羿弯弓九日沈,宜僚运掌双丸掷。奋袂喧呼不自知,断筋折骨何能惜。本是寻常旧相识,一朝攘夺如仇敌。逞雄作气贵持盈,性命此际鸿毛轻。倏尔赵军立汉帜,下风稽首甘输诚。平生未授缚鸡力,龙渊在匣神光匿
诗句释义与分析 1. 首句“思乡不可得,怅望倚高楼。” - 翻译:我因思念故乡而不能得到,只能怅然地望着高高的楼。 - 注释:“思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情感,“不可得”则反映了现实的距离感。 - 赏析:首句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表达了一种对故乡深切的情感,同时也透露出无奈和悲伤的情绪。 2. 第二句“一道黄河水,羞随白发流。” - 翻译:黄河的水带着一种羞愧
诗句释义 1 一声初吹柳梢青:这句描述的是笛声刚刚响起,它轻柔而悠扬。"柳梢青"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可能是指春天的柳树或柳叶,这里用来形容笛声如春风吹过柳枝般柔和。 2. 驻马凝思旧别情: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停下马来沉思的情景。"驻马"意味着停下来,"凝思"则是深思,这里的"旧别情"指的是对过去离别时刻的回忆和思念。 3. 欲向关河望故国: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想要远眺家乡的愿望
【注释】: 观潮 一线从空下,翻飞十万寻。 地非句践业,潮见伍胥心。 草木无今古,蛟龙变浅深。 此时隔江女,犹善作吴音。 译文: 一线从天空中垂下,像翅膀一样翻飞着寻找目标。 大地不是句践的功绩(句践是春秋时吴国的君王),但潮水可以显现出伍子胥的忠心。 草木没有古今之分,只有深浅之分。 此时隔江相望的女人,仍然善于唱吴歌。 赏析: 这首《观潮》是唐代诗人贾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注释: 秋风吹拂着桑干河,羌笛声中传来怨思。 多少勇士因战事而容颜苍老,都拿着兵器望向月夜。 译文: 秋天的风在吹过桑干河,那羌笛声中充满了怨恨和忧愁。 多少勇士因为战事而面容憔悴,他们拿起兵器,仰望着明亮的月光。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塞下曲》。这首诗以边地的秋日黄昏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画面。 首句“秋风吹雨过桑干”,开篇就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环境,营造出一种凄凉
经华阴望岳 华阴县南边远望华山,华山雄奇壮观,仿佛直通天上。 仙女洗头时沐浴在夜露中,神力无边的巨灵神挥动着巨掌迎着秋风。 山色光华直指秦关北去,大地脉气遥连渭水东流。 自从汉帝承袭了这神圣的使命,寂寞地在夕阳下封禅。 注释: - 华阴:地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东南。 - 华峰:即华山,又称西岳。 - 亘矗(gèn chù):形容山峰高大挺拔,连绵不断。 - 玉女:古代神话中的仙女。乘夜露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临化作”。这个词汇在古汉语中通常指代某种转变或变化的过程。在这里,它可能指的是一种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 “昔之委和”,这里的“委和”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过去的某种状态。结合前面的“临化作”,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从过去到现在的转变。 再看“今之蜕质”,这里的“蜕”也是一个动词,表示脱去外壳或旧的形态。与前面的“临化作”相对应,这可能意味着现在的某种新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