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尝声响聒天来,鼓动阳春海上回。
偶尔惊人还寂寂,情知不是武侯雷。
【注释】爆竹:指烟花爆竹。武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赏析】《爆竹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作品。此诗作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冬,当时陆游已经67岁,退居山阴。他一生酷爱自然美,尤其喜爱大自然中的声音、色彩。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爆竹”为题,写其声音的美妙和视觉的壮观,表现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非尝声响聒天来,鼓动阳春海上回”,写的是爆竹声响。诗人用“非尝”一词,既表明了爆竹声不是经常听到的,又是说诗人从未听到过如此震耳欲聋的响声;“鼓”和“动”二字,形象地描绘出爆竹爆炸时所发出的声音犹如大海中的波涛翻滚、狂风呼啸,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两句诗,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爆竹的声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后两句“偶尔惊人还寂寂,情知不是武侯雷”,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爆竹的声音。《太平御览》卷八五引《风俗通》云:“正月十五日夜,鸡未鸣时,击钟学官及人家燃火,大如巨树,或复十百为连。其光直上属天,下据江水,焰然赫烛,洞照地上。”陆游所说的“还寂寂”,就是这种景象。诗人认为,偶尔出现的这种现象,虽然令人吃惊,但并非像武侯(诸葛亮)那样炸开山谷的雷声。这里的“武侯”指的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以睿智而著称于世。《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有“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的记载。陆游把诸葛亮与爆竹相比,意在表明爆竹声虽然响亮,但毕竟不同于诸葛亮那种惊天动地的雷声。
全诗通过对比,突出了爆竹声的独特之处。前两句从声响上着笔,后两句又从视觉上着笔,两相映衬,生动地描绘出了爆竹声的美妙和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