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看云眼欲穿,不应气数总关天。
去年兵又今年旱,守也于民自寡缘。

【注释】

己巳:即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不雨:久雨不下。人:指百姓。焦然:急迫的样子。乃:于是。戊午:即嘉靖三年(1524年)斋宿致城的日期。城隍:城隍庙。清源渠:在今山西太原市。渡龙君:指渡口附近的龙神。嶅山: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四十里处。五神:五岳之神。五神于州宅:指五岳之神住在州府的宅院中。以祷,向神灵祈祷。始:才。至:来到。洗尘:洗净灰尘。自是:从这时。间:不久,一会儿。微雨:轻细的雨。辄:就。随止:随之停歇。旱气:干旱之气。转深:逐渐加深。苗:指庄稼、农作物。且:将要。就槁:快要枯死了。要神:请神灵降临。弗获:不能得到。某忧惧:我忧愁恐惧。不知所出:不知怎么办才好。越:经过。癸亥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阴历六月三十日。亭午:指午后申时,申时约下午三点至五点。率:率领。郡僚吏:郡中的官吏。申祷:再次向神灵祈祷。未移顷:没有过多久。雨大挚旄:大雨滂沱,旗帜也淋湿了。挚,通“滴”。挚旄,指雨水落在旗竿上,使旗帜都打湿了。大挚,大雨倾盆而下。几度:几次。云:云彩,云雾。眼欲穿:形容焦急万分,好像眼睛都要穿破了一样。应:应当,应该。气数:天意,命运。关:关联,影响。总:全部,全都。守也于民:意思是说如果守任官能关心老百姓的利益,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天灾。寡缘:缺少恩惠,缺乏对百姓的体恤。

【译文】

己巳年(1524年)七月连降秋雨,而百姓却十分焦虑。到了戊午(1524年),斋戒沐浴,祈求城隍、清源渠的神祇们降雨。渡过河神的渡口,又祈求龙君和崤山的神祇们降雨。到州府的宅院里向五个山神祈祷降雨,才下起了小雨。自从那一次以来,即使是一丝丝的雨,也总是随即停止。旱气日益严重,庄稼快要干枯了。请求神灵降临,但又不能得到。心中忧愁恐惧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经过癸亥日(阴历六月三十日)的申时,郡中官吏们再次向神灵祈祷。没有多久,大雨滂沱而下,使得旗杆上的旗帜都淋湿了。

【赏析】

此诗作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当时正是夏秋交替之时,南方地区正经历一场罕见的大旱。作者此时担任四川按察使司佥事,正在成都赴任途中,目睹了这一情景,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己巳秋七月不雨人心焦”,直接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自己身处的环境背景。诗人用“人心焦”来形容百姓对这场久旱的担忧和焦虑,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同情。

颔联“去年兵又今年旱,守也于民自寡缘”,承接上句,进一步揭示了造成这场旱灾的原因。诗人认为,不仅因为气候的变化,还因为守任官员对民生问题不够关心,所以才会遭遇这样严重的旱灾。这句诗既指出了问题的实质,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

颈联“看云几度眼欲穿,不应气数总关天”,则是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无奈感叹。他多次观察天空中云彩的变化,期待着雨露的到来,但每次都感到失望和无力。诗人认为,天气变化虽然无法控制,但人们的心情却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他呼吁大家不要过分焦虑和恐慌,要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

尾联“去年兵又今年旱,守也于民自寡缘”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认为,无论去年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都不应该怪罪于上天的安排。而作为守任官员,也应该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关心百姓的疾苦,否则就会引发更多的灾难和社会动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的殷切期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凝练、含蓄,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写和对人事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反思,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