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吹人浑欲倒,瑟瑟寒声动秋草。
扪萝径上矶头山,万顷江湖波浩渺。
怒鳞云鬣奔腾来,眩目快心千样好。
向曾观海难为观,回首匡庐青未了。
玄云作帽深蒙头,五老藏昂元不老。
何时月夜水镜净,漭荡澄虚纳苍昊。
着我峰尖伴老人,坐看海东红日杲。
【注释】
湖口:指江西湖口县,位于鄱阳湖畔。矶山:江边小山。观涛:看大浪翻滚。狂风吹人:形容风势猛烈。瑟瑟:风吹草木的声音。万顷江湖:指广阔的江湖水面。鳞云鬣(liè):鱼群翻腾。眩目快心:形容观赏大浪的快感。匡庐: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庐山山脉主峰。青未了:青翠的山色没有消失。玄云作帽:指云雾缭绕像戴帽子的样子。五老藏昂元:五老峰耸立如昂首之状。不老:不衰老。漭荡澄虚:形容水天一色,辽阔无垠。纳苍昊:包容苍天。峰尖伴老人,坐看海东红日杲(gǎo):峰尖陪伴老人,观看东海日出。红日杲(gǎo):红色的太阳初升。杲:明亮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七绝组诗中的第六首。诗人以“登江矶山观涛”为题材,描绘了自己登临江岸小山矶头,远望滚滚长江,观涛赏景时的感受和心情。全诗意境雄浑,气势壮阔,风格豪放。
首句“狂风吹人浑欲倒”,写出了狂风之大,足以使人心惊肉跳,几乎要倒下的感觉。“瑟瑟寒声动秋草”,则描写了秋风瑟瑟,吹动了秋天的草地,给人以萧瑟之感,进一步渲染了狂风的威力。
次句“扪萝径上矶头山,万顷江湖波浩渺”,诗人攀登至江边的矶头小山之上。他放眼望去,只见那茫茫江湖之中,波涛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这两句写景极为生动,使人如临其境,仿佛能听到那狂风呼啸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第三、四句“怒鳞云鬣奔腾来,眩目快心千样好”,“怒鳞云鬣”是诗人对大浪的比喻,它们奔腾而来,犹如愤怒的龙在云间飞舞。诗人观潮时的心情也随着这千姿百态的大浪而变得激动起来。他感到眼前的景象美轮美奂,令人眼花缭乱,心情舒畅无比。
第五句“向曾观海难为观,回首匡庐青未了”,诗人回想起曾经在海边观潮的情景,觉得那里的景象更加壮观,难以比拟。然而此时他已身处庐山之下,回头望去,那青翠的山色依然郁郁葱葱,与那碧蓝的天空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
第六、七句“玄云作帽深蒙头,五老藏昂元不老”,“玄云作帽”是说那浓密的云层如同戴着一顶帽子一般,遮住了天空。而“五老藏昂”,则是形容那五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那里,仿佛是一位老者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这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第八、九句“何时月夜水镜净?漭荡澄虚纳苍昊”,诗人期待着有一天能够等到一个月夜,那时水面清澈如镜,月光洒满大地,天地之间一片明朗。他想象着在那宁静的夜晚,自己坐在江边的小舟上,看着那滚滚长江水向东流淌,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十句“着我峰尖伴老人,坐看海东红日杲”,诗人希望自己能登上这座小山的峰顶,陪伴着那位老人一起欣赏那东方初升的红日。这里的“我”是指自己,因为作者在诗中自称“老夫”。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与朋友共度时光,一同欣赏自然美景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在江边小山矶头观潮的场景,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人还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融入其中,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