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出郭二舍近,午憩东阳安乐镇。双堤对峙似城墙,中坳一道如壕圳。
驱车下坂抵坳行,低平尽处还复登。半坳一门字斗大,滨盐沧盐两分界。
不知此是古黄河,且行且顾心疑怪。前询父老为予言,河北山东此处分。
滨隶河南沧隶北,河流已改界仍存。古河来自白马渡,东过开州城下去。
遂入沧河越鲁河,入海当年犹此处。自从六七十年来,南趋梁汴会于淮。
河患古来兖州极,今日兖州河道塞。忆昔初通禹贡时,道元渔仲遍参稽。
万语千言俱纸上,亲见亲闻今指掌。振古黄河北道流,渐渐南移天地秋。
今径与淮同入海,北行无用济河舟。世事古今大奇变,岂但蓬莱更清浅。
他年欲续《山海经》,聊述此诗纪闻见。
【注释】
- 过枯河:路过枯河。
- 高堂:高大的堂屋或官署。出郭二舍近:从城郭里出来,只有二里多路。
- 东阳安乐镇:今河南省方城县东阳集镇一带。
- 双堤:两座小堤。
- 壕圳:指护城河。
- 驱车下坂抵坳行:驱车下山到山坳处。
- 半坳一门字斗大:山坳处有一座门,门上题字斗大。
- 滨盐沧盐:即今天的盐场。分界:分水岭。
- 不知此是古黄河:不知这已经是黄河了。
- 故地:这里指古代黄河故道所在的地方。
- 河北山东:泛指黄河南北地区。
- 隶河南沧隶北:隶属于河南和河北。
- 已改界仍存:虽然河道已经改道,但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分界线。
- 白马渡:黄河中游的一个古渡口。
- 开州城:今山东省开县县城。
- 遂入沧河越鲁河:于是进入沧河和鲁河。
- 南趋梁汴会于淮:向南流,最终汇入淮河水系。
- 河患古来兖州极:历史上黄河对兖州的灾害最为严重。
- 六七十年来:六七十年以来。
- 万语千言俱纸上:所有的言辞都写在纸上无法传唱。
- 万语千言俱纸上:所有的言辞都写在纸上无法传唱。
- 亲见亲闻今指掌: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现在可以手到擒来。
- 振古黄河北道流:自古以来黄河就是华北地区的大河。
- 渐渐南移天地秋:河流逐渐向南移动,大地开始秋意盎然。
- 今径与淮同入海:现在已经直接流入淮河水系。
- 北行无用济河舟:北上不再需要渡河的船只。
- 世事古今大奇变:世事的变化古今巨大,不可想象。
- 岂但蓬莱更清浅:岂止蓬莱仙境,更比现在清澈浅显。
- 他年欲续《山海经》:将来还想继续编撰《山海经》。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经过河南、安徽等地。诗中记述了他沿途所见所闻,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自己由京城出发,经过开封、洛阳,来到方城县东阳集镇一带。“出郭二舍近”,意思是说离京只有二里左右;“午憩东阳安乐镇”,意思是中午休息时来到了东阳集镇。“双堤对峙似城墙,中坳一道如壕圳”,写的是东阳集镇附近的两条小堤,它们像两座小城墙那样对峙,中间的一条护城河如同壕沟一般。“驱车下坂抵坳行,低平尽处还复登”,说的是驾车下坡到了山间低洼处,然后重新上坡,最后抵达山下。“半坳一门字斗大,滨盐沧盐两分界”,说的是在山坳处有一个大门,上面刻着斗大的字样,旁边还有盐场。“不知此是古黄河,且行且顾心疑怪”,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曾经的黄河,一边行进一边怀疑不解。“前询父老为予言”,于是向当地老人打听情况,得知这里是古代黄河的分界线。“河北山东此处分”,说的是黄河南北地区在这里分开了。“滨隶河南沧隶北,河流已改界仍存。”说的是黄河的南边属于河南,北方属于河北。虽然河道改道后,但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分界线。“古河来自白马渡,东过开州城下去。”讲的是黄河的旧道是从白马渡开始的,经过开州城向东流去。“遂入沧河越鲁河,入海当年犹此处。”说的是后来进入了沧州,越过了鲁河,最终流入大海。“自从六七十年来,南趋梁汴会于淮。”说的是自那时以来的六七十年间,黄河向南流,最终汇入淮河。“河患古来兖州极,今日兖州河道塞。”说的是历史上兖州一直是黄河之患最严重的地方,而如今兖州地区的河道已经堵塞不通。“忆昔初通禹贡时,道元渔仲遍参稽。”说的是指禹贡时期,河道畅通无阻的情况。“万语千言俱纸上,亲见亲闻今指掌。”说的是所有的话都在纸上记载着,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现在都可以用手指摸得着了。“振古黄河北道流”,意思是说自古至今黄河都是华北地区的大河。“渐渐南移天地秋”,说的是河流逐渐向南流,大地开始秋意盎然。“今径与淮同入海,北行无用济河舟”,说的是如今河流径直流入淮河水系,北上不再需要渡河的船只了。“世事古今大奇变,岂但蓬莱更清浅。”说的是世间的变化古今巨大,岂止是蓬莱仙境更比现在清澈浅显呢!“他年欲续《山海经》,聊述此诗纪闻见。”说的以后还要继续编撰《山海经》这部书,姑且借这次出行的机会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吧!